#搜索话题全勤挑战赛7月#
新势力起步的必然选择:海马代工时代
20172018年,尚未取得生产资质的小鹏选择与海马汽车合作,由郑州第三工厂代工首款车型G3。双方共同投入改造产线,焊接车间引入128台库卡机器人,自动化率达92%,为新势力初期量产提供经典范本。这段合作既解决了小鹏的产能瓶颈,也为海马注入智能化转型经验,良品率高达99.2%的G3成为双赢见证。
肇庆工厂投产:掌握制造主动权的转折点
2020年肇庆自建工厂的投产标志小鹏迈入自主生产阶段。这座占地3000亩的智能工厂配备264台ABB机器人,实现四大工艺车间90秒/台的生产节拍。G3、P7等主力车型陆续转产于此,自动化率100%的焊装线与自研天玑制造系统,构建起小鹏品质管控的核心壁垒,年产能迅速爬坡至20万辆。
产能矩阵成型:广州武汉双基地的战略布局
2021年终止海马合作后,小鹏加速布局广州(12万辆/年)与武汉(10万辆/年)工厂。武汉基地采用柔性产线设计,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40%,与肇庆基地形成铁三角产能网络。三大基地合计42万辆的规划产能,不仅支撑销量增长需求,更通过区域化布局优化供应链响应速度。
全球化试水:奥地利SKD模式的出海探索
2023年小鹏与麦格纳斯太尔合作,在奥地利格拉茨工厂以半散件组装(SKD)模式生产出口车型。这种轻资产出海策略既规避欧盟关税壁垒,又保留核心技术控制权,与早期海马代工形成本质差异,展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全球化进阶逻辑。
代工模式的产业启示:新势力成长必经之路
从依赖海马到自建智能工厂,再到海外本地化生产,小鹏的产能进阶揭示新势力发展三大阶段:初期借力传统产能、中期构建自主体系、后期探索全球协作。这种演变不仅是企业实力的跃迁,更为行业提供了智能制造转型的鲜活样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