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6吨的纯电SUV以100公里时速撞向8吨卡车,驾驶室如断线木偶般倒扣在车头,这场被戏称为“牛顿棺材板压不住”的碰撞测试,将理想汽车推向舆论漩涡。
一周内市值蒸发300亿,卡车司机集体下战书,第三方机构沉默不语——这场精心设计的“斩首秀”,暴露了新能源行业怎样的生存法则?
一场精心设计的“斩首秀”:非常规测试暴露行业扭曲竞争
理想i8发布会选择空载卡车、疑似破坏锁止机构的测试条件,与现实中满载30吨卡车的实际场景相去甚远。
东风柳汽研发院直接质疑测试卡车锁止机构遭人为破坏,否则驾驶室同步翻转概率近乎为零。
这种非常规操作并非孤例:小米SU7加配降价制造性价比幻觉,问界M7配置战堆砌冗余功能,折射出车企为博眼球不惜扭曲事实的行业现状。
核心矛盾在于,当技术竞争转向营销竞赛,碰撞测试沦为表演工具。消费者面对精心剪辑的“安全奇迹”与竞品互黑的配置对比,如何辨别真伪?
理想高管邀约复测却回避卡车司机挑战,中国汽研拒绝公开测试细节,这场罗生门最终以市值蒸发1600亿收场。
增程红利消退后的“噱头自救”:技术短板下的恶性循环
2024年理想毛利率跌至20.3%,L6低价走量导致单车利润缩水60%,暴露出增程式技术护城河的崩塌。
华为DriveONE电驱系统实现1400公里续航,能耗比理想低12%;比亚迪唐L以22.98万元抢占中端市场,理想的技术优势正在被快速追赶。
纯电转型更显乏力:旗舰车型MEGA因超充站不足、智驾覆盖45城等短板,销量不足预期1/3。李想自嘲智驾系统是“猴子开车”时,华为ADS3.0已覆盖226城。
此次碰撞营销本质是转移焦虑——当“冰箱彩电”无法掩盖技术代差,车企只能靠视觉冲击维系关注。
第三方机构失语:监管缺位下的行业公信力危机
测试由理想制定大纲、中国汽研执行,却未披露卡车锁止机构状态等关键细节。
这种车企主导、机构背书的模式,让安全评价标准沦为营销附庸。更严峻的是,病毒式传播的“反智碰撞”可能误导公众认知:社交媒体已有车主模仿危险驾驶,认为“理想车能撞翻卡车”。
行业需要回答:当测试机构可能沦为营销工具,新能源安全标准由谁定义?欧盟NCAP每年更新测试规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却仍在用企业自定规则“互证清白”,这种错位终将反噬消费者信任。
内卷终局:从失真营销到价值回归的破局路径
美团王兴减持20亿、研发团队离职率37%等信号,表明资本已对“营销驱动”模式用脚投票。
对比比亚迪刀片电池投入超百亿研发,华为智驾系统三年迭代五次,技术沉淀才是穿越周期的钥匙。理想需公开完整测试数据,参考特斯拉“占用费”机制规范车主行为,避免品牌被极端案例污名化。
更深层的解法在于行业协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定ADAS测试标准,
日本车企联合开发固态电池——中国新能源产业若要避免“互黑式竞争”的零和博弈,
建立跨车企的技术联盟已刻不容缓。当市值蒸发1600亿的警钟响起,所有玩家都该明白:牛顿定律不会为营销改写,但市场规律终将惩罚投机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