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车市,熙攘得像个大杂烩。老牌车企岿然不动,那边厢,造车新势力们却敲锣打鼓,亮出了自家“战报”。瞅着那些个榜单,动辄月销破万,活像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全系于他们一身。零跑蹦跶得最欢,小鹏理想亦步亦趋,甚至连那事故频发的小米,也硬生生挤进“三万+俱乐部”。
这普罗大众图个甚?寻常来说,购车这等大事,不得精挑细选,锱铢必较?如今倒好,仿佛哪家广告砸得响,门店铺得多,就奔哪家去了。
和一位在车圈浸淫多年的老炮儿闲聊,他的话,直接给我当头一棒。他说,这些新势力看着光鲜,实则也未必靠谱。我当时就有点不忿,明摆着的数据,传统车企累死累活也卖不出去几台,人家新势力一上来就月销过万,莫非还有啥蹊跷不成?
他撇撇嘴,跟我掰扯了新势力们“数据亮眼”背后的几出戏。
说白了,就两字:氪金。
第一,就是卯足了劲儿开店。尤其是在那些个一线大都会,新势力的门店,几乎遍布各大商圈。你琢磨琢磨,逛个街,抬头不见低头见,全是XX汽车的展厅,这曝光度,能不高么?我那朋友说,他在一处大城市,在人潮汹涌的商场一楼,竟然撞见了俩家鸿蒙智行的店,一头一尾,把黄金地段全占了。这手笔,啧啧。
第二,就是甚嚣尘上的广告。不管是汽车门户,还是当红APP, 甚至连你家楼下的电梯,高铁站的候车厅,凡是人头攒动的地方,就能瞧见新势力的广告。据说,有人在沪上南京路步行街,瞧见一家新势力投了一条街的广告。这阵仗,老牌车企想都不敢想。
你讲,销售网点多,广告攻势猛,这难道有错吗?自然没错。关键在于,任何投入都得有个度。对于一个正常的公司而言,开店得掂量成本,广告得考量回报。传统车企为啥不敢在黄金商圈扎堆开店?因为租金太高了,根本回不了本。
你想哈,商场一楼卖的都是啥?珠宝、奢侈品,这些玩意儿利润高,才能扛得住高昂的租金。汽车呢?成本高,利润空间窄。就算劳斯莱斯、宾利这等豪车,也只是在核心商圈设个展示点,断不会像新势力这般密密麻麻地布点。因为压根不划算。
那新势力咋就敢这么干?因为他们盘算的,或许就不是长久之计,而是短期的销量和市场声量。说穿了,就是想豪赌一把。
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在产品上亦能窥见一斑。诸多新势力,甫一登场便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星罗棋布的城市门店,产品呢?似乎也没甚特别的,无非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外加个“每日一撞,花样翻新”。
你道,消费者为何买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汽车知之甚少, 以为广告多、店多,就代表厂家实力雄厚,产品自然不在话下。昔年我有个朋友,执意要购入恒驰汽车,我苦口婆心也劝不住。结果呢?车还没交付,厂子就关门大吉了。
这般桥段,在华夏汽车市场,还少么? 比比皆是。
可华夏的消费者,似乎尤为健忘,亦颇为宽容。故而,华夏的资本,尤为热衷往汽车行业砸钱。因为他们笃定,前车之覆,后车不鉴。
瞧着那些光鲜亮丽的销售数据,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众泰、威马、恒驰、高合…… 这些往昔也曾风光无限的品牌,如今都去哪儿了?
所以呀,买车这事儿,委实不能只看销售榜单。多听听汽车圈内人士的箴言,兴许才能少踩些坑。毕竟,汽车不是日用百货,几万块钱砸下去,要是请了个“大爷”回来,那可就真要贻笑大方了。仅仅这一个“大爷”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峻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