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热度就像车内的空调,一直吹向年轻人的脸上。最近我在现场看到的事实很直接:领克07 EM-P上市一年半就改款,而且改款还用全新两个字来包装,像是对垂直换代的一次自我宣告。市场里对智驾的追逐,似乎已经从买车转向买舱内体验,这对同级别对手来说并不是小事。(这段先按下不表)
开场就来一个小细节。我在试驾座舱里,指尖触到方向盘皮革,纹理像细砂,轻微出汗的温热感和钢圈碰撞的金属声混在一起。车内气味与坐垫的Nappa真皮相结合,瞬间就让我想起第一次在城市夜景里体验高配内饰时的那种被承诺拉着走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一步步变得更像话题里的样子。
场景里有一个人,销售顾问显得有点心急,他说:这次的星睿AI大模型真的稳,NOA也有新算法。我点点头:可别像早期版本那样,遇到复杂路况就卡住。他笑:你要的是无感驾驶,我也要你愿意把钱包给它。
对比上手的实操差别,和同价位/同类的对手比起来,07 EM-P 的变速箱与三电系统协同更顺滑,但同价位的 Ultra 与 Ultra H7 在硬件层面的差异,往往落在算力如何落地到路况感知上。Ultra H7 拿到 Thor-U 芯片,700 Tops 的算力确实能让 NOA 在复杂场景中的预判更从容;但在日常城市路况里,差异并不是每天都能被放大到肉眼可见。也就是说,H7 的优势像大号扩音器里的声音,平常体验时常被更暖的中高频所盖过。你若把目光放在同价位的两款车之间,实操感的差别大多在响应快不快、夜间影像和雷达协同是否更稳,但并不会每天都改变你从A点到B点的路线选择。
这波改款,我能感受到研发和供应链的一点点生活化冲击。比如三电系统,18.4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厂商数据给出的能量保持率在-20℃前后仍保持相对稳定(数据来自厂商披露,样本有限),充电时间最快18分钟,从SOC 30%到80%;这就像你在外卖盒里看到的那份最快到家的承诺,光看时间就已经把期待拉满。再看底盘升级,液压可变阻尼和 CST 舒适制动系统的加入,像是在你路过地面尘土飞扬的路段,给你一个脚下有底的错觉——你知道底盘在想什么,但并不需要它每天都对你解释清楚。对生活中的比喻来说,这就像你买了新鞋子,走路时鞋底会主动把路面的小坑坑洼洼替你过滤掉一点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那张试驾页被我圈出来的注释,夜间视野要靠雷达和AI的协同。这段记忆突然变成了一个小插曲:我在笔记里写下如果没有头部大模型,夜间NOA的对齐会不会更慢?这只是一个假设,没法一锤定音。也正因为如此,这次的改款才显得有点把不确定性变成可执行的配置。(这段先按下不表)
提到价格,官方列出13.98万元起的上市价,配的是126 长续航 Max、Ultra、Ultra H7 三款。但这类数字总带着不确定性:实际落地价会不会有促销、各地牌照政策变化、经销商的首年策略。我的感受是,价格对年轻人确实有杀伤力,但配套的智驾体验与舱内氛围才是留在你记忆里的那部分。一个对比的实操差别在于:同价位的 Ultra 与 Ultra H7,H7 的算力和传感器多,理论上能更早介入辅助驾驶,但日常里你真正感知到的改进往往来自界面响应和系统稳定性,而不是单纯的更强的算力数字。你会不会因为这点就愿意多花几万?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临场小计算(心算可用):
- 以 CLTC 3.72L/100km 的油耗来算, 9 元/升时,100km 的油费大约 33.5 元。
- 如果改成纯电驱动或混动路径占比更高的实际使用,按保守估计,日常城市短程出行一月 1000 公里,油费差额可能在 100-200 元区间浮动,具体还要看你是否经常长途。这里的数字都是估算,实际还要看路况和驾驶风格。
三次提问分散在文内,像在和你聊天:
- 你觉得无感驾驶真的等同于真正省事吗?若没有几乎的动手干预,舱内AI算力的提升你是否会从中感到被尊重?
- 当价格和配置拉到高于你心理价位时,智驾的实际收益是否就值那个差价?
- 如果你正在考虑和阿维塔06、智己L6等新势力对比,领克07 EM-P 的锚点到底在哪?是操控、还是智舱,还是品牌情感?
一个小情绪片段。我有时会突然对繁琐的购车流程有些嫌麻烦,想要的是按部就班的入口,而不是讲清楚就变成了选择困难。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想法?
我也有一个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这波对标的,似乎不是单纯要把性能打到更高的水平,而是在于舱内氛围和用户对智能时代体验的原始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甚至有点像把座舱变成一个可持续自我校正的小系统,而不是只靠一个强引擎来打动人。
一处自我更正:我之前有点夸张地写道这轮改款等于一次垂直换代。其实原因在于,领克07 EM-P 的改动集中在智驾芯片、感知协同和舱内体验,硬件端的本质并没有全面抹平上一代的短板——只是把原本需要几次 OTA 补丁才能实现的体验,尽量一次性做扎实。市场竞争和用户期望的迅猛提升,让厂商只能把路线拉直、把更年轻的标识和更稳的智驾放在同一个版面上。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次全新架构的改造,而是一个全新感知的再打磨。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如果你把舱内系统想象成一个常年在路上的同伴,它会不会因为你换了工作、换了城市就需要重新校准?你怎么看待这种换代方式观的合理性?
在中段,我想用一个生活比喻讲清楚一个点:就像你把手机系统从二次优化升级到三层结构,舱内系统更像是把你想要用到的功能直接放在快捷区域,而不是靠一次又一次的深度更新来逼你适应。你在日常使用中,是否会把便利性和稳定性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最后还有一个留白。你会不会愿意因为一次性强调的全新而忽略了实际的日常可用性?在你心里,领克07 EM-P 的最大魅力到底是什么?是那三段电、那套智驾,还是它在你心里已经形成的第一印象?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这辆车,记得和我聊聊:你最在意的体验点到底落在哪里?我愿意听你们的路上碎片,再把下一次试驾的感受写成另一段可触摸的小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