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度的烈日下,卡萨布兰卡奇瑞展厅门口,一排闪闪发亮的新车像等价交换的筹码,被两位当地买家接过钥匙——那份仪式感,看似是商业行为的日常,其实更像一次“中摩友谊”被具象化的拍打。一辆车的落地,似乎是两国“合作共赢”的缩影。到底谁在赢?谁在期待下一场交钥匙?
摩洛哥首相阿赫努什放下官方用词,满脸鼓励地对安徽代表团说,你们很重要。很重要,听起来很亲切,其实分明带着希望:多带点企业,多带点投资,多挖点潜力。摩洛哥的不动声色,让人甚至怀疑,这场合作究竟是在追逐互利,还是在追逐谁更能从全球化里攫取一杯羹。
安徽书记梁言顺掌舵出访,用“重要影响力的新高地”包装自己,目标明确:光伏、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一个个行业名词像是被高举到国际舞台的灯牌。擦得锃亮,却也暴露在全球“绿色革命”与产能输出的竞赛中。曾几何时,中国制造、安徽制造是被质疑的,现在却开始被邀请、被渴望,甚至被奉为转型的救命稻草。
5月刚刚动工的国轩高科摩洛哥基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梁言顺带着摩洛哥部长齐达内走进工地,脚下是未干的水泥,耳边是“优质服务”和“做大做强”的承诺。这一切的表面文章,让人想起往年那些被过度包装的海外投资故事——许诺、签约、破土、然后拼命证明不是形象工程。办公室里寒暄的每一句,都像在试探彼此的底牌:你到底会不会真心给我政策便利?你会不会兑现资源红利?
奇瑞集团拼命“走出去”,却还是要安徽书记亲自来站台,递钥匙,强调售后服务,鼓劲品牌建设。中国的企业外拓就像是“跑马圈地”,但摩洛哥的市场任由谁破圈?“常态化联系机制”“提高品牌影响力”,这些话像是一块块砖,砌成企业出海的长城。可是长城的彼岸,究竟是市场的激情,还是政策的迷雾?
中铁四局包下高铁建设项目的现场,混凝土的气味里藏着工程人员的焦虑。标准要高,安全要实,质量要优,这是外面世界给中国基建贴的标签。但谁才是这条钢轨上的主人?摩洛哥要发展,中国要输出,经济数据在台账里咣咣作响。高铁还没开通,摩中交流的速度却早已被政要的互访和协议拉满。
中国驻摩洛哥使馆里,梁言顺表达感谢,讲合作愿景。外交场合里,总是要用比企业更有分量的言辞——服务大局、搭建平台、再上新台阶。这些话,既有对国家的“忠诚表达”,也带着一种无力的自我安慰。在世界外交分歧越来越强的时候,每一次地方访问都变成全球博弈的一小步,好像一粒沙,也能探出一阵浪。
两天时间,会议厅里关起门来谈合作,工地上汗水滴在地面,他们交换着机遇,隔着理想与现实的玻璃窗。企业家、政要、普通员工、中国工程师、摩洛哥买家,都在这场经贸秀里扮演各自的主角。但是,热情的握手和招商的口号背后,硝烟早被利益覆盖。谁是真正的获利者?谁被推上了大国战略的高台?谁又会被遗忘在经济转型的大潮里?
我时常自问,多少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故事落脚摩洛哥,能像奇瑞的新车一样,被交到当地人手里,而不是一串漂亮数据,一段公关文案,一句“互利共赢”的口号?多少工程项目最终能走出新闻图片,变成实在的生活升级?而这些曾经被宣传成“旗舰合作”的项目,最后又有多少能撑到盈利?“国产化率”“就业人数”“投资额”,这些数字让人睁不开眼,但却压不住故事里的一丝焦虑:利益,有时和友谊一样脆弱。
再想想,安徽这趟出访,就是借着国家的大流,与全球的大势角力。外交谈判,产业展厅,工地巡查……场景切换,节奏拉满。但真实的摩洛哥,不停在和中国擦边,不停在被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带动起飞。摩洛哥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摩洛哥?世界变得越来越没有答案。
当最后的合影落幕,协议签署,钥匙交付。烈日下的高铁工地和展厅外的车轮静默。我想,那些口号终究会被风化。但合作总要沿着现实一步一步走下去。也许,这本身就值得被记录——哪怕它没那么轰轰烈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