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9.3大阅兵,东风5C压轴登场。解说词里没有透露任何具体数据,只有一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
这一幕,又会勾起多少老一辈人尘封的记忆。
41年前的1984年阅兵,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当9辆大型牵引车载着“巨无霸”,缓慢驶过长安街时,观礼席先是短暂的沉默,继而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1984年阅兵战略导弹方阵
第一排是“东风3号”导弹。
第二排为“东风4号”导弹。
第三、第四排分别为“东风5号”导弹的二级弹体和一级弹体。
那时的国人,对“洲际导弹”的概念是模糊的,这是共和国从未拥有过的装备。普通民众对东风5的全部认知,都源自张爱萍将军说过的一句话:
“这个东西,你们叫杀手锏也好,叫核王牌也好,我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就奈何不了我们了!”
“打狗棍”?打的是哪条狗?这句扬眉吐气的话,又道尽了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血泪?东风5的首次登场亮相,并非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憋屈了整整15年,在内忧外患的绝境之下,被抢救出来的护国重器。
一、3次试射失败,东风5近乎“夭折”
中国为什么要造核武器?
抗美援朝,麦克阿瑟就叫嚣着要向中国扔原子弹。解放一江山岛当天,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威胁要在台海发动核战争。一个刚从百年战乱中新生的大国,又日复一日的被霸权国家核讹诈,军事上处处掣肘,外交上步履维艰,这是何等的憋屈。
为了挺直腰板,毛主席毅然决定,即便是在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也要勒紧了裤腰带,去搞原子弹和氢弹。但两弹工程刚刚上马,国际上的坏消息却是一个接一个。
1957年8月,苏联R-7洲际弹道导弹远程发射试验成功。
1958年11月,美国SM-65洲际弹道导弹完成全程试验。
一步慢,步步慢。
美苏争霸,中国夹在中间根本不可能独善其身。苏联在闹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后,因索取中国海岸线和驻军权的企图被看穿,愤而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而美国则是在东南沿海加紧构建“第一岛链”,继续对中国实施严密的技术封锁。
被两个超级大国同时掐住脖子,中国最后是靠着一代信仰坚定的科学家,硬是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造出了原子弹,氢弹也接近尘埃落定。核武器有了,接下来就是要研制运载导弹,使其真正具有远程打击的能力。
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在当时看来,有了“两弹”的理论与工程基础,研制洲际导弹的难度要相对简单得多。
1965年3月,七机部召集了240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大讨论,并最终由钱学森主导,制定了一份《地地导弹发展规划》,计划从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时间研制四种导弹:
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2号
中程导弹—东风3号
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4号
洲际导弹—东风5号
这就是著名的“八年四弹”规划。
彼时的中国国防科研战线,是何等的豪情万丈。
但谁又能想到,就在一年后的1966年,历史将中国引向大规模的癫狂。
主持国防科研的总指挥张爱萍,被迫脱离岗位5年之久。从事运载火箭研发的七机部,整个都乱套了。人人自危,遇到技术难题便相互推诿,无人敢负责,无人敢拍板,完全就是在混日子。作为战略核武器研制生产的核心单位230厂,更是处于瘫痪状态,上千名工人,还敢来上班的只有数十人。
与此同时,导弹卫星事业也陷入了近乎“零成功”的恶性循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东风5项目。
1971年首次试射,因为二级发动机提前6秒关机,导弹最终偏离目标区域565公里。
1972年再次试射,又是电爆管短路,导弹自动紧急关机,发射被迫中止,之后更是出现了200吨液体推进剂泄漏的重大事故。
1973年,发射仅仅43秒之后,控制系统突然断电,导弹因失稳而自毁。
三年三次失败,让东风5创下了一个尴尬的记录。这种尴尬背后,是科研人员日益加深的绝望。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大部分人都认为,以当时的国情,洲际导弹这个目标太过遥远,根本搞不出来了。项目团队人心涣散,东风5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夭折”的边缘。
东风-5战略导弹发射井
直到1975年,张爱萍复出。他在七机部一锥定音,千难万险,导弹事业不能停。这位饱经磨难的开国上将,当时无不痛心地说:
“今天这个会议,我想给它取个名字,叫抢时间。我们曾有过时间,但失掉了。现在你们要帮我把它抢回来。”
为什么要抢时间?美苏冷战进入了全面军备竞赛的“高峰期”,双方的核武库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夹在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中国,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如果自身的拳头不能硬起来,国防科技不能赶上去,那么国家复兴、民族崛起就只能是一句永远无法兑现的空话。
正如毛主席晚年忧心的那样:
“没有洲际火箭,我睡不着觉啊。”
为了达成这个搁置的目标,一个两鬓斑白的将军,一群隐姓埋名的科学家,在戈壁深处重新燃起了炉火。1976年后,国家决定集中力量,大力抓好洲际导弹。1978年和1979年,东风5近十次初步试验全部成功。
1980年5月9日,中国向世界宣告,将从本土向南太平洋进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 。这是一份庄重的军立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5月18日,东风5拔地而起,跨越六个时区准确命中南太平洋靶场。当监测船队发回“数据舱回收成功”的电报时,酒泉基地爆发出的欢呼声震彻戈壁,中国从此成为美苏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洲际导弹技术的国家。
东风5
副总设计师梁思礼在庆祝人群中找到聂荣臻元帅,握着他的手,无比感慨的说:
“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了,我们的洲际导弹已经成功了!”
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梁思礼
在东风5全射程试验成功后,心潮澎湃的张爱萍将军更是提笔挥毫,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清平乐》:
“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整整15年,东风5终于熬出来了。更关键的是,它来的太是时候了。
二、一枚东风硬抗百万大军
从1960年到1983年,首都北京都没有举行阅兵式。整整24年,对共和国来说,大落大起,大悲大喜。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内局势稍显稳定,但持续严峻的国际环境,却又一次将中国推向了风口浪尖。
全身心投入冷战的苏联,为了实行所谓的“哑铃战略”, 一头通过控制阿富汗、伊朗、印度,掌控马六甲海峡,另一头大力扶植越南,鼓动其建立“中南联邦”。越南也抓住中苏交恶这一契机,甘当爪牙,屡屡在南方边境挑衅。
北边苏联陈兵百万。南边越南步步蚕食。东边美国对华态度虽然有所缓和,但第一岛链的包围圈却仍是密不透风。四面皆敌,中国靠什么去争取一线生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以一种震撼性的方式打破沉默,重塑大国形象。两声平地惊雷,一声是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另一声则是1984年的国庆大阅兵。
1984年,其实并非不符合阅兵“逢十大庆”的惯例。但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展示什么?当然是综合国力。老虎不发威,别人凭什么惧你三分?
这场大阅兵,充满沙场气息。阅兵总指挥是血战上甘岭的秦基伟,阅兵小组组长是对越还击的西线总指挥杨得志,看台上还有徐向前、聂荣臻两位元帅坐镇。
开国中将秦基伟
参与受阅的28种装备,全部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而这其中,重中之重自然是首次公开亮相的战略导弹部队。
空军方阵检阅接近尾声,18架轰-6型轰炸机,拉着彩烟飞过广场上空。当观礼人群还在抬头欢呼时,广播中的解说突然提高分贝,激动的提醒民众将视线拉回地面:
“被誉为中国军队中天之骄子的战略导弹部队,从长安街的绿荫间走了出来,一枚枚乳白色的中程导弹、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缓缓驶过广场。”
这是东风导弹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也是足以轰动世界的名场面。
中国的战略导弹部队,一直被视为国家核心机密。阅兵场上首秀的东风系列导弹,立即引起了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一向高傲的美联社罕见承认: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展示了它的实力,它显示出中国有相当高的制造水平。它的出现足以抵御任何形式的战争。”
英国《泰晤士报》更是毫不避讳,认为美苏冷战的格局即将被打破:
“中国今天第一次将它的导弹家族展现在世界面前,足以证明它有覆盖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能力和自信。今后美苏两国在决定世界事务时,不得不考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
1984年的阅兵,与其说是一次隆重的国民庆祝,不如说是一场专门为美苏两国准备的战略警告。它传递的信息清晰而有力:中国不依赖任何阵营,也不会被裹挟成为冷战的棋子。
阅兵结束后,总指挥秦基伟就曾对参阅的官兵们说过的一番话:
“今天,美国的卫星一天通过北京上空7次,拍照拍得很清楚。”
曾被张爱萍评价为“生于乱世,先天不足”的东风5,却成为了乱世之下中国的第一道护身符。一枚东风5,是真的帮助国家在那个年代挡住了百万大军,也争来了最宝贵的发展契机。
三、东风之名
1957年11月,毛主席在苏联接见中国留学生时,曾说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现在世界正在大变,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说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压倒西风!”
中国战略导弹以“东风”为名,就是承载着历史的重任。压到霸权国家的西风,就是它与生俱来的使命。
从1960年试射成功的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开始,当时是仿制苏联P-2导弹技术,其射程仅能覆盖日本东京、印度新德里等周边目标,而且1966年就退出了现役,可谓昙花一现。到1984年,苦尽甘来的东风5号,中国导弹自主研发这条路,走了24年。
2025年6月2日,中国首次公开这枚“镇国神器”的核心参数:
“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2000公里,命中精度500米。”
与同期世界顶尖导弹相比,美国“民兵3”早期型精度约450米,而苏联“白杨-M”约350米。而中国在1980年用独立研制的东风-5,竟达到了500米精度。
自1984年以来,东风导弹就是每届阅兵的压轴神器。
1999年阅兵,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首次亮相,射程超10000公里。
2015年阅兵,东风-5B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首秀,根据载荷分配的不同,射程提升至13000~15000公里,精度提高到100米以内。
2017年朱日和阅兵,东风-31AG弹道导弹压轴出场,射程12000公里。
2019年国庆阅兵,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技惊四座,射程12000–14000 公里。
2025年的9月3号,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和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成为东风家族新一代的门面担当。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需再去探讨东风导弹的射程和威力问题。全球覆盖,无法拦截,就这八个字,谁不信,都可以试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