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产量暴跌,比亚迪的“王朝”黄昏?
这气氛,怎么说呢,有点尴尬。
比亚迪,这个曾经让所有对手都得敬三分的巨头,如今的处境恐怕让不少人暗自唏嘘。就在2024年的这个夏天,当大家还沉浸在欧洲杯的狂欢里时,一份来自车市的7月销量战报,却像一盆冷水,结结实实地泼在了比亚迪的头上。34.4万辆的月销,看起来数字庞大,但同比增速几乎停滞。这是什么概念?对于一个习惯了火箭式增长的企业来说,这几乎等同于急刹车。更要命的是,那块最引以为傲的招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量竟然同比暴跌了24.6%。这可不是小事,这几乎是在动摇比亚迪的根基。
想当初,比亚迪凭借DM-i技术,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把合资燃油车的价格体系搅得天翻地覆。多少人排着长队,就为了一辆能上绿牌、省油又没里程焦虑的秦PLUS或者宋PLUS?那场面,简直比抢演唱会门票还刺激。可谁能想到,这才过了多久,风向就变了?曾经打下新能源半壁江山的巨头,如今却被一群“后浪”拍得有点晕。
看看自家阵营,就知道问题有多棘手。曾经的B级车销冠汉系列,月销量直接腰斩。要知道,这可是比亚迪冲高的门面担当啊!如今连门面都有些撑不住了,旗下的腾势和方程豹,就更像是在孤军奋战。腾势D9靠着降价勉强维持着MPV市场的体面,方程豹豹5则还在硬派越野的小圈子里苦苦支撑,始终没能形成破圈效应。这种单兵作战的模式,看着都累。
高端市场,那更是比亚迪心头的一根刺。本想着靠仰望U8秀一把肌肉,告诉世界“我也能造百万豪车”,可现实却很骨感。真正的潜在高端用户,似乎更愿意为小米SU7的科技感和极氪001的驾控体验买单。知乎上有个匿名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比亚迪的高端,感觉还是在用堆料的思路做产品,缺了点灵魂。”这话虽然糙,但理不糙。而回头看自己的大本营,低端市场也不安宁。吉利的银河系列、奇瑞的风云系列,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技术迭代快,价格贴地飞,死死咬住比亚迪不放。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本来是想靠它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结果呢?陷入了“上下不讨好”的尴尬。买中端车型的车主怨声载道,感觉自己花了钱却被当成了“小白鼠”,体验不佳还被官方“背刺”式地调整功能。而真正追求顶级智驾体验的高端用户,早就把目光投向了华为的ADS或者小鹏的XNGP。这种局面,简直让比亚迪的工程师们欲哭无泪,他们估计也没想到,一次技术升级能翻车翻得这么快。
说到底,问题出在哪?刀片电池的光环正在褪色,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当全行业都在搞电池技术革新,你一家独大的优势自然就被稀释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那个老套路——堆料降价,已经抓不住这届年轻人的心了。他们要的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他们要的是情绪价值、是科技体验、是品牌认同。你还在跟他们讲“我比别人多两个喇叭”,他们却在关心“我的车能不能像我的手机一样智能”。
海外市场本是比亚迪的新希望,但激进的扩产似乎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为了保证海外工厂的物料供应,国内部分车型的交付周期被拉长,这无疑又劝退了一批持币待购的消费者。这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换来漂亮的出口数据,但长期来看,对国内市场的根基是一种消耗。
局势就在这一刻变得微妙起来。曾经的市场颠覆者,如今似乎成了被颠覆的对象。就像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上半场你还遥遥领先,踢得风生水起,中场休息回来,却发现对手换了战术、变了阵型,你一下子就找不到节奏了。场上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个决策都变得至关重要。
比亚迪现在就站在这样的一个十字路口。它依然是那个体量庞大的巨人,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但市场的风,已经不再完全顺着它吹了。当“油电同价”的口号喊遍大江南北,当所有的车企都学会了你的打法,你还能靠什么继续领跑?这是一个灵魂拷问,也是比亚迪必须立刻给出的答案。过去那些成功的经验,如今会不会反而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这场新能源的牌局,显然已经进入了更残酷的下半场。
所以,你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比亚迪吗?或者说,在你的购车清单里,它的位置,是不是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