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速公路车牌付覆盖率已超过78%,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个百分点。伴随着智能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曾经作为高速公路通行费支付主力的ETC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车牌付凭借"无感支付"的便捷优势,正以惊人的速度抢占市场,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因此迎来全面调整。
车牌付技术原理并不复杂,通过高清摄像头识别车辆牌照,自动关联车主支付账户完成扣费。与需要安装车载设备的ETC相比,车牌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操作",车主无需安装任何硬件设备,只需在手机APP上完成一次绑定即可畅行全国高速。据交通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均已开通车牌付服务,覆盖高速路段总里程达到15.8万公里。
车牌付的普及速度令人咋舌。交通运输部数据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智慧交通发展报告》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全国高速公路车牌付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已达到42.6%,环比增长7.3个百分点。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60%。
这种增长趋势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车牌识别技术的精准度是关键。目前主流的车牌付系统采用AI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准确率已达99.87%,即便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保持97%以上的识别率。这一技术进步解决了早期车牌识别系统容易受光线、天气影响的痛点。
与此同时,ETC系统增长明显放缓。2025年上半年,全国ETC新增用户仅850万,同比下降34.2%。截至2025年6月,全国ETC用户总量为3.67亿,车辆覆盖率约为87%,较2024年底仅增长1.2个百分点。
ETC系统虽然曾经为中国高速公路收费电子化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固有缺陷也日益凸显。首先是设备安装问题,车主需要专门前往服务点安装OBU设备,且更换车辆时需要重新办理,手续繁琐。其次是设备故障率,根据中国交通行业协会2024年的调查,约18%的用户曾遇到ETC设备失灵问题,其中6%的用户经历过三次以上的设备故障。此外,ETC系统需要定期维护基础设施,每年的硬件维护成本约达23亿元。
车牌付在资金结算效率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优势。数据显示,传统ETC系统的资金结算周期通常为T+1或T+2,而车牌付可实现实时结算,大幅提高了收费系统的资金周转效率。交通部评估报告指出,车牌付系统每年可为运营方节省约12亿元的运营成本。
对于司机而言,车牌付也带来了更为便捷的体验。北京货车司机李师傅表示:"以前跨省跑运输,ETC卡里余额不够就很麻烦,现在用车牌付直接绑定微信,再也不用担心余额不足的问题了。"据用户满意度调查,车牌付的用户满意率达到94.2%,明显高于ETC的83.7%。
面对车牌付的快速崛起,高速公路收费政策也在积极调整。2025年5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加快推进车牌付等无感支付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计划到2026年底实现全国高速公路车牌付全覆盖。同时,文件也指出将逐步优化ETC系统,探索ETC与车牌付的融合发展路径。
多地也开始试点差异化收费政策。广东省从2025年3月起,对使用车牌付的小型客车提供5%的通行费优惠,仅次于ETC用户的8%优惠,高于人工收费。这一政策实施三个月来,车牌付使用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达到当地交易总量的67%。
技术创新还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部分地区开始尝试将车牌付与信用体系结合,推出"先行后付"模式。江苏省在2025年初推出的"畅行信用付"服务,信用良好的用户可享受月度结算服务,无需预存资金即可通行高速公路,目前已有超过380万用户开通该服务。
不过,车牌付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隐私安全问题。车牌信息关联个人账户,一旦系统遭到攻击,可能导致个人出行信息泄露。对此,交通部联合网信办于2025年4月发布《智能交通数据安全管理规范》,要求车牌付系统必须实现数据脱敏和加密传输,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其次是系统兼容性问题。目前不同省份采用的车牌付技术标准不完全统一,存在跨省识别率下降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交通工程专家张志强在2025年两会期间建议:"应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车牌付技术标准,解决系统碎片化问题,提高用户跨区域使用体验。"
那么,ETC系统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业内普遍认为,ETC系统短期内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会与车牌付形成互补。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王明在2025年6月的智慧交通发展论坛上表示:"ETC系统在我国已有大规模用户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未来将与车牌付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多元化的高速公路收费体系。"
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发布的《2025中国智能交通支付方式调研报告》显示,尽管车牌付增长迅速,但有71.6%的ETC用户表示会同时使用两种支付方式,仅8.3%的用户计划完全放弃ETC。
行业分析师指出,ETC与车牌付各有优势。ETC系统在通行效率和稳定性方面仍有优势,特别是在高峰期和恶劣天气条件下;而车牌付则在用户便捷性和运营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预计未来三年,两种支付方式将在市场上形成"双轨并行"的格局。
一些创新解决方案也在尝试融合两种技术的优势。2025年初,国内某智能交通企业推出了集成ETC与车牌识别功能的新一代收费系统,在保留ETC高效率的同时,为未安装ETC设备的车辆提供车牌付服务,实现了双系统协同。该系统已在山东、河北等地试点,平均通行效率提升了23%,差错率下降了46%。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电子化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国交通协会发布的《2025全球智能交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车牌付和ETC普及率均位居全球前列,远超欧美国家。报告认为,中国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系统建设和政策推动方面。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高速公路收费方式可能迎来更大变革。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30年中国智慧高速发展展望》预测,到2030年,结合车联网技术的智能收费系统将成为主流,届时车辆将能够自动完成身份识别、费用计算和支付全过程,真正实现"无人干预"的智能收费。
高速公路收费方式的变革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是交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车牌付的兴起为ETC敲响了警钟,但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创新动力。未来,随着技术融合和政策完善,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有望形成更加智能、高效、多元的生态。
您对车牌付和ETC系统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使用体验和建议。您认为未来哪种支付方式会成为主流?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期待与您一起探讨高速公路收费的未来发展方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