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这个世界,真是一天不聊点新能源、不提点智能化、自动驾驶啥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跟汽车行业还沾点边。德国慕尼黑搞这么大一个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中国汽车企业派头也来了不少。这场大会,核心其实就是中德两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电池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领域聊合作、谈创新,大家一起琢磨面向未来,我们这块地盘还能怎么玩,能不能把新的蛋糕做得更大,更有营养。
这种场合大家肯定是各种高大上的名词哗啦啦地一顿撒,但是你要我说,技术归技术,吹归吹,关键看一个问题:到底谁能把这些“玄乎劲”变成用户真金白银的好处?技术是漂亮,可要是落地不了,那就是空中楼阁。所以这次大会让我关注的,是长安汽车副总裁Klaus Zyciora讲的内容,不光讲了未来怎么智能化,还讲了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全链路布局——这词听着复杂,其实意思挺直接:每一步都得真刀真枪干到点上,而不是光搞个壳子糊弄人。
问一句,“智能化、数字化”这些东西,到底能不能真的让用户有幸福感?大家吹牛都能吹得天花乱坠,但你车再智能,你出门还是得停车,还得充电,还得担心安全。长安这次给出的答案,有点意思——他们跟人家德国厂商一起亮相,意思挺明显:别光说自己强,咱还得互相学,取个长补个短。世界是个大锅饭,你再牛,能耐再多,要是闭门造车,最后还不是有一天落伍被淘汰?
长安这些年在数字化转型上是真舍得下本,SDA中央计算架构啥的,都说提升软件开发效率40%,产品迭代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听起来有理有据,但你要我看,数字很漂亮,但它到底能帮用户解决啥实际痛点?设计师坐在办公室里鼓捣代码,用户在马路上关注的是体验,比如自动驾驶系统是不是脑壳灵光,出问题有没有兜底,电池安全是不是靠谱。长安说什么天枢智能,这是他们的新品牌,有天枢智驾,天枢座舱,天枢底盘这些核心技术,看起来是要把智能汽车做成一个“活人”,啥都能自己干,啥都帮业主兜着。理想是挺好,实际落地就得费劲了。
我就好奇,“智能安全”到底靠不靠谱?现在全世界都拼自动驾驶、AI大模型啥的,谁家都敢往前抢,谁家都敢喊自己安全第一。可咱都知道,这些东西真要掐架还得看底层技术和管理。一顿吹完以后,大家都很容易忘了产品是个入口,你真正靠的是服务、是体验、是信任。长安明白这个理,所以他们说,“技术必须转化为用户价值”,其实背后是一个信号:光有技术没用,用户不买单啥都是瞎扯。
长安这次在展会上把阿维塔、深蓝、启源、凯程这堆新品牌拿出来,怎么玩?一个是电动化,一个是智能化,说白了就是车型更丰富、技术更硬核、用户更多元。比如阿维塔主打自动驾驶、深蓝强调极限续航,凯程追求场景定制。这样一来,用户选择多了,企业压力其实也大了,也更容易暴露出短板。“中国汽车企业已经不是过去的毛坯房,慢慢都变成了智能、高级公寓”,这句话现在成立了么?我要打个问号——楼比以前好住了,但体验是不是还得慢慢磨。
智能制造、数智工厂,AI视觉检测、数字孪生模拟、预测性维护,听着是不是有点云里雾里?其实你仔细琢磨一下,这玩意跟手机行业有点类似:低端时期拼硬件,后来拼软件,现在拼的是全套生态。谁能把硬件软件和服务绑在一起,谁就是行业“老大”。长安提到设备互联率达到100%,停机率降20%,能耗降19%,听起来太牛了,但这只能证明他们会用数据管理生产现场。可别忘了,一个工厂说到底,转型没那么容易,创新和稳定不一定能兼得,安全和智能也并不是拍桌子就能现货供应。
长安副总裁也提了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行业现在面临“恶性竞争、虚假宣传、全球贸易壁垒”这三座大山。其实这是实话,现在新能源行业看着热闹,其实暗里涌动——谁都想抢市场份额,谁都想贴个“高科技”标签往外卖车,但行业门槛其实变高了。如果只是靠补贴、靠“价格战”,很快就会绑死自己,最后受伤的是用户,所以长安说坚守技术底线,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不光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自救。你要是不靠技术比拼,只靠嘴上功夫,很容易掉坑里,有一天你再也爬不上来了。
这次会议,长安一种开放姿态也很重要,他们愿意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愿意搞大平台的合作,把自己的生产标准拿出去裸奔接受别人检验,这种勇气其实挺罕见。不过你要我说,全球化不是一句口号,是一条泥泞的大路——要想办法处理好地域保护主义、贸易壁垒、数据安全这些新老难题,你光会造车还不行。现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其实最怕的是什么?不是技术落后,而是合作的门槛太高,大家各玩各的,最后谁都没法向前,一地鸡毛。所以,像长安这样主动往德国市场靠、敢主动展示自身技术,等于是把中国汽车的一部分软实力递到欧洲人手里,让他们也能看得见、摸得着。
再细琢磨一句,【中国新能源车企到底能不能站上世界舞台?】以前大家都觉得没戏,觉得中国造车就会傻大黑粗,技术都是跟人家买来的,根本没有核心竞争力。但这几年,新能源行业的变化真挺猛,手机能卷到全球,汽车也开始试着全球化。以前德国车是“老爷”,现在中国车敢去他们的展会上做主场,这就是进步。长安能不能打开欧洲市场,这是另一个难题——不光是技术还得文化认同、适应当地法规、听懂当地用户到底在要什么。
我觉得长安这次敢提“SHARING THE FUTURE”和“智能制造、绿色理念、人才创新”这些词,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打算真的掏钱砸精力下赌注,愿意同全球的同行们一块玩“开放型产业链”的游戏。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了谁都想插一脚的大蛋糕。大家坐一起聊合作聊创新,是好事。但是合作不意味着大家都得当“好朋友”,你还是得有自己的王牌、有自己的安全线。去德国展示产品和技术,其实是一个信号: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国内的热闹和自嗨,而是要真刀真枪进全球市场拼一把。
我的想法也挺直接:数字化、智能化、电动化,这些词谁都能讲,但最后还是“落地何处能发展”。用户不是只看早期概念,也不是只认主流品牌,最终就是一句话:“我买你的车,你能不能让我安全、舒服、便利,而且价格还得合适。”全球化的路,长安们才刚走了一小步,后面还有一百步要走。别把自己捧得太高,也别低估德国等世界大厂的底子和门槛,还是得天天琢磨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企业到底怎么把自己的核心长板做到世界顶级。
一句话总结吧:中国新能源汽车从“学徒”变“独立玩家”,过程必然有磕磕碰碰。德国敢跟中国一起话未来,是机会不是终点。长安能不能真把“数字化转型”做成世界第一,没人能拍脑袋保证,但只要肯开放、肯创新、肯自省,让技术和体验真正服务用户,有一天咱们中国车企真的能和“世界标杆”并肩坐一桌。智能风口人人都赶,最后得看谁把风变成食粮——吹牛不如干实地活,互联网思维不如路面体验,数据漂亮不如用户口碑,这才是我对这场中德新能源未来大会的最大感想。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