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风云A9L的火爆,真让我有点惊讶,又挺开心的。毕竟,它一下子把奇瑞带入了中大型豪华轿车的段位,价格仅在14.99万起,空间宽敞,续航长,配置还算扎实,能不火吗?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它的样子,那个大尺寸的中网,狭长的LED灯组,溜背轮廓,真有点跑车的既视感。当时心里就在想:奇瑞这次是不是把设计师带到好看这块的那条线踩得太深了点?不过立马又觉得,这种高颜值在这个价位的中大型车里,确实是个亮点。
一开始我还跟朋友打趣,这车是不是想着赚年轻人的眼球?他笑着点头:年轻人买车,不只看空间,也看颜值。实际上,配合它的空间——税前总长超过5米,轴距3000mm,我那个131cm的朋友坐后排,腿能伸直不!上次我测了下,后排膝盖到前座,空间足足165mm。说到空间,直接就能比比亚迪汉,要多出至少80mm的轴距(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当时就想到:这车用起来自然不一样。后排还能调节空调、按摩,靠背还带通风加热,真不夸张,坐久了都不想下来。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奇瑞用料是不是赶上越级了?比如空调系统,支持四区调节,导航十几项配置都堪比豪华车。那会儿我就在想:它的用料是不是靠量多?还是在深耕?还是靠研发团队背后那帮人偷偷把成本压低,让配置越级?但我也很清楚,奇瑞的研发流程其实没那么快,这波是供应链的博弈。你想啊,一台车的调校,像是厨师调料的配比,要不断试错,最终得出平衡点。这凉油能用多久?轮胎品质怎么控制?又要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幅员辽阔,各地路况差异都大。
比如它的轮毂,19英寸的基础款,伯牙奢享版能换20英寸马牌胎,运动版还配锻造轮毂和红色六活塞卡钳,操控感那会儿我还特意问了修理工:你觉得这样调校,耐用吗?他笑笑:轮圈一大两小,运动感和耐用得做个平衡,能坚持一年半载还行。
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里面有一个细节挺逗的,关键是这个配置真用心——前排座椅8点按摩,还支持零重力调节(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觉得,这实话实说,哪怕多花点钱,能享受这个体验吗?我自己试过,觉得还不错,但有时候,长时间或频繁使用会不会变得麻烦?像每天都要调这个、那个,心理会不会累?
不过我得反思一下,就是说配置越级到底值不值得?奇瑞用料、空间这些都挺越级,但品牌认可度嘛,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比亚迪、特斯拉早已占领高端阵线,奇瑞是不是还没完全推开这扇门?这个认可度问题其实挺复杂,用户的心里根深蒂固的偏向,还是得慢慢培养。
说到续航——一般估算,CLTC工况下续航193公里(这段数据是体感/估算,不算特别精准,毕竟真到实际使用,续航会受温度、驾驶惯影响),如果是短途、市区通勤,够用了,但要是长途拉走,难免得靠快充化解焦虑。15分钟能充到80%的快充真是福音,这点我觉得挺厉害,比很多合资车还方便。只是用这个多么耐用?支持到30%的外放电能力,周末去露营搞活动,带个投影仪什么的,挺实用。你会special地用到这些功能吗?我自己有点怀疑——主要是觉得,平时也用不到。
这让我暂时想起一句问题——奇瑞的研发是不是觉得,咱们把空间、配置、续航全都做得还不错,品牌认知可能要慢慢出来?就像早年国产车那个模样,总要一段时间拼爹拼营销。我自己心里也在犹豫:是不是其实这车更适合那些看重实用性、不太在意品牌的用户?科研、供应链上的博弈告诉我,奇瑞可能在用越级配置来吸引这部分用户。
我还在想——零百加速7.9秒,四驱版本在4.9秒,心算了下,粗略算下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5-17kWh(估算/样本有限),加上这车空间大,用料看着也挺厚实的,油电混合料的成本控制还行。如果要我实际开一辆,把朋友带出去聊聊天,感觉这个实力差不多能打的性能,已经够我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奇瑞在研发这车时,有没有真的考虑到用户日常体验?还有我这个惯性思维——认为品牌和认知度必须同时提升——是不是太局限?像它这样的车,只要体验到位,认知慢慢升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或者说,你还觉得,路上看到这车会多惊艳吗?我对它的感觉,就是那种实用且大气的平衡点。回头看看这个空间把我最喜欢的那杯咖啡,还在后排的冷暖箱里,温度刚刚好。你说,带家人出门,最关心的到底是哪个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