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得要发疯了,美欧的汽车公司快要停摆,倒计时开始啦!
到了2025年10月,德国慕尼黑的一个汽车厂里,生产线莫名其妙地减缓了速度,公告板上的“芯片短缺预警”那通知,被不断涂掉又改写。
从“预计断供 1 周”变成“已断供 12 天”,再到最新的“恐波及全生产线”。
同一时刻,在荷兰海牙的经济事务部大楼,卡雷曼斯大臣正对着电话那边的中方代表表现得比较谦逊。
他说,希望能够当面聊聊,把分歧解决掉。曾经底气满满的欧洲,怎么突然就慌得不行啦?
这一切的导火线,其实藏着一道可以说是“荒唐”至极的国际争权斗争。
到九月底,荷兰经济事务和气候政策部毫无预兆地发出了一道部长指示,直指由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这家公司。
没有经过任何调查程序,也没有拿出一份完整的证据,荷兰政府竟然直接和公司内部的荷兰和德国高管合作,把闻泰科技这中资股东的控制权强行夺了过去。
更搞笑的是,安世半导体从十年前几乎快要倒闭,到现在“每两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用它的芯片”,全靠中国资本的投入和技术的提升。
夺了权还不过瘾,荷兰紧接着又搞了一出“拼命施加压力”戏码。
把安世荷兰总部控制住以后,他们就以“总部的名义”向全世界的分支机构发出邮件,宣称公司全部停工,所有生产线和工资发放都暂停了。
很明显,他就是想搞乱安世在中国工厂的士气,你要知道,东莞这边的工厂可是承载着安世全球70%的芯片产量,一旦这里出了问题,整个汽车供应链都得跟着“闹腾”。
他们倒是忘了,中国的企业和政府向来不是好惹的软柿子,随便就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安世中国当天立刻表态,国内的生产情况没受到任何影响,员工的工资也会按时足额发放,所有订单都在正常进行中。
荷兰那边搞的“强行掠夺”,对比之下,中国则是踏踏实实地按部就班,谁在保持市场的规矩,谁又在打破游戏规则,差距一目了然吧?
让美欧和荷兰实在没法安稳的,得归功于中方那种精准到“点”的反击,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既然荷兰想拿“股权虚名”,那中方就直戳“产能实脉”,把东莞工厂暂停对荷兰总部和欧美合作车企供货。这一招,立马让全球汽车圈都炸开了锅。
欧洲汽车协会突然出了一份紧急报告,提醒大家,要是芯片断供一直延续到11月,欧盟的汽车厂商可能会减少超过30万辆的产量。
美国的通用和福特这些车企,立即派人赶赴荷兰,催着卡雷曼斯赶紧把问题给搞定。
当初荷兰盘算着“抢了总部,就能一手掌握整个产业链”,可偏偏没料到,关键的核心产能竟然还牢牢掌控在中国人手里,这才是真正扯了把大旗的底牌。
眼看着美欧这边的催促越发频繁,卡雷曼斯也总算从“装作没事”变成了“赶紧认个错,求个和”。
不过,这个始作俑者的态度依旧挺骄傲,一边求着见面,一边又在扯“国家安全”“保护知识产权”这些借口,还说荷兰的行动不是为了配合美国封堵中国半导体。
更搞笑的是,荷兰的“担忧”背后其实还有点政治心思。离荷兰议会选举不到十天,卡雷曼斯原本打算靠“打压中国企业”来讨好那些偏右翼的选民。
没料到搞砸了,竟把美欧车企逼到难堪的地步,结果反倒惹来了国内产业界的斥责声。
眼下急着想见中方,说白了,不是为了“化解误会”,倒像是想赶紧找个退路,保住自己的政治前途罢了。
中方的态度早就表明了:要谈可以,但得先归还那些非法掠夺的资产,停止那些没有根据的指控。在成年人的游戏里,哪有“闯了祸还想全身而退”的道理?
这场芯片风波其实揭露了美欧的一个大问题:他们一心想在科技方面遏制中国,可实际上,供应链早就跟中国紧密相连,离不开彼此了。
安世半导体的芯片,无论是用在汽车中控的微小部件,还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核心,美欧那些车企根本没法轻松换得了供应商。
中国不仅能够精准切断供应,还在加紧推进芯片自主研发。这段时间,荷兰“夺权”事件发酵之际,中国的首款车规级智能功率芯片顺利量产,这也让对海外技术的依赖进一步减轻了。
这就说明,今后美欧如果还想搞“脱钩断链”,要付出的代价只会越来越高。
归根结底,荷兰这次的“冒险”给那些企图觊觎中企资产的国家打了一记响亮的敲警钟:中国早已不是昔日那个“忍气吞声”的国家。
如今的我们,既有“捍卫自身资产”的底气,也具备“精准反击”的本事。
要是美欧还老是抱着“霸权思想”不撒手,一直在破坏国际商业规则,最后只会害得自己吃亏。
毕竟,现如今全球一体化,齐心协力才是正途,用抢夺和封堵走不了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