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大众迎战中国对手!

最近的欧洲汽车市场,特别是电动车领域,可以说是一点儿也不平静。

以前咱们一提到欧洲车,脑子里浮现的肯定是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响当当的老牌子,他们就像是自家院子里的主人,稳坐钓鱼台。

可现在,情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大众迎战中国对手!-有驾

在不久前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国际车展上,这种变化带来的紧张气氛几乎是扑面而来。

大众汽车集团的高管甚至在公开场合放出话来,说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他们在欧洲市场的领导地位。

这话听着很有气势,但仔细想想,如果不是真的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谁会把话说得这么满呢?

能让这位曾经的燃油车时代霸主如此郑重其事,甚至有点焦虑的对手,正是我们中国的电动汽车品牌。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更像是一场新旧势力在汽车工业心脏地带的正面交锋。

咱们先来看看大众这边为什么会这么紧张。

要知道,大众在欧洲卖车,那可是有几十年的深厚根基,品牌形象和用户基础都非常扎实。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感到了寒意。

就在一年前,大众还在讨论怎么在德国本土的工厂里削减员工和产能,说明他们内部的日子并不好过,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一年之后,他们就在自家门口的车展上摆出了全面反击的姿态。

大众品牌的老大托马斯·谢弗直接对媒体说,欧洲是他们的主场,他们一定会捍卫到底。

他还特别提到,大众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新车型竞争力非常强,言外之意就是想告诉大家,也告诉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大众一旦认真起来,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从数据上看,大众确实有说这话的底气。

根据一份研究机构的报告,今年8月份,大众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了30%,比一年前的23%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说明大众在电动化转型上确实下了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我们也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就在大众份额上升的同时,它的德国老乡奔驰、宝马,甚至是电动车先行者特斯拉,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都在下降。

这说明,大众增加的份额,很可能主要来自于抢夺了这些欧美同行的市场。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大众迎战中国对手!-有驾

而与此同时,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经从一年前的2.5%悄然增长到了3.8%。

如果把所有在欧洲销售的中国品牌都算上,根据另一家研究公司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汽车在整个欧洲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5.7%,而在电动汽车这个细分领域,更是高达10.7%。

这意味着,欧洲每卖出十台电动车,就有一台多是中国品牌。

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欧洲本土的汽车巨头感到不安。

面对这种局面,大众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他们的反击策略非常明确,就是发挥自己的规模优势,打“价格牌”和“品牌牌”。

在慕尼黑车展上,大众一口气拿出了四款价格相对亲民的入门级电动车,计划明年上市,起售价定在了2.5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大约20万左右。

这个价格在欧洲市场是很有吸引力的。

其中一款新车还特意取名叫ID.Polo,就是想借助Polo这个在欧洲家喻户晓的经典车型的名气,来推广他们新的ID.电动系列,希望用情怀和性价比留住消费者。

宝马和奔驰也同样在行动,一个推出了基于全新电动平台的车型,另一个则在大力宣传软件升级和更长的电池续航,大家都在拼命证明自己并没有在新的赛道上掉队。

然而,中国品牌这边却显得从容不迫,甚至可以说充满了自信。

比亚迪的一位高管在慕尼黑的回应就很有代表性,她认为,在电动车技术方面,西方的竞争对手们其实还没有追赶上比亚迪。

这并非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技术作为支撑。

比亚迪当场就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从明年开始,他们在欧洲销售的车型将应用一种超快速充电技术,只需要充电五分钟,就能增加大约470公里的续航里程。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技术对普通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现在很多人对电动车最大的顾虑就是充电慢、续航焦虑,而比亚迪这项技术几乎完美地解决了这个痛点。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大众迎战中国对手!-有驾

你去服务区上个洗手间、喝杯咖啡的时间,车子的电就充得差不多了,这无疑会彻底改变人们使用电动车的体验。

除了技术上的领先,比亚迪还公布了更长远的规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开始在欧洲本土生产汽车。

这个举动意义重大,在当地建厂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关税,还能更贴近市场,创造就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这表明他们是真心想在欧洲市场扎下根来,做长久生意。

所以,这场发生在欧洲的竞争,表面上看是市场份额的争夺,但深层次里,其实是两种不同造车理念的碰撞。

大众、宝马这些传统德国车企,他们的强项在于过去一百多年积累下来的机械制造工艺,比如发动机的平顺性、底盘的调校、车身的刚性等等。

他们现在造电动车,思路更像是把过去擅长的东西,嫁接到一个新的能源平台上。

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

他们更像是科技公司,从一开始就把电动汽车看作是一个大型的、可以移动的智能电子产品。

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电池技术、电控系统以及越来越重要的智能座舱和软件生态。

当德国工程师还在反复调校车辆的驾驶感受时,中国的工程师可能正在思考如何让汽车的智能语音助手更聪明,如何让车机系统像手机一样流畅好用,如何通过网络实现整车功能的持续升级。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众为了弥补自身在软件方面的短板,甚至选择和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进行合作。

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从侧面证明,在智能化这个电动汽车时代的关键领域,曾经的老师傅,现在也不得不向新来的年轻人学习。

这场激烈的竞争,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因为有竞争,车企们才会拿出更好的技术,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价格也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实惠。

对于欧洲的传统汽车工业来说,这是一次强烈的警示,提醒他们不能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否则就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而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我们的汽车产品,第一次能够凭借技术和产品力,在世界上最成熟、最挑剔的汽车市场之一——欧洲,与那些百年品牌同台竞技,并且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正在从一个跟随者,逐渐转变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

未来的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只会更加白热化,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