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走在路上,或者在网上看车的时候,是不是有这么一个感觉:怎么好像哪哪儿都有华为的影子?
一会儿是问界,一会儿是智界,还有什么享界、尊界,听着都像亲兄弟。
可你要是问华为,他们管事的余承东总会斩钉截铁地说:“华为不造车!”这就让很多人犯迷糊了,这不造车,怎么满世界都是挂着华为技术招牌的车呢?
而且势头还特别猛,听人说,华为在汽车这个圈子里,刚开始就一两个人,没啥朋友,现在目标是要在几年内,把合作伙伴发展到像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那么多,每家都出好几款车。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华为究竟是用了什么法子,从一个汽车圈的“门外汉”,变成了现在谁都想拉拢的“香饽饽”?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门道聊清楚。
这事儿得从五六年前说起。
那时候,华为的主业,也就是手机,遇到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困难,国外的打压让芯片供应成了大问题。
一个大企业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总得想办法开辟新的财路。
华为高层眼光很长远,他们看中了汽车行业。
在他们看来,未来的汽车,就不再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那么简单了,而是一个巨大的、会移动的智能设备,跟手机一样,是个巨大的市场。
于是,在2019年,华为内部就正式成立了一个专门搞汽车技术的部门,他们内部叫“车BU”。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部门其实挺难的。
虽然挂着华为的金字招牌,但在汽车这个百年产业里,它就是个新手,没经验,也没什么车企愿意一开始就掏心掏肺地跟它合作。
那时候,真正愿意坐下来谈的,也就北汽和后来才慢慢成型的阿维塔这两家。
关键是,光谈合作不行,得有实实在在的量产车出来才算数,可当时一辆都没有。
所以说,那会儿的华为车BU,确实就像个“光杆司令”,手里没兵,也没将。
为了让汽车厂家们放心,也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签发文件,向全行业承诺:“华为不造车。” 这句话在当时,既是给合作伙伴的定心丸,也是给自己划下的一条业务红线。
那么,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它怎么参与进来呢?
它想出了两种非常聪明的合作模式,这就好比开饭店,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加盟方案,让车企们自己选。
第一种,叫“鸿蒙智行”,以前也叫“智选车模式”。
这个模式,华为参与得非常深。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想开一家顶级的网红餐厅,但你只擅长后厨管理和生产,不懂得怎么设计菜单、怎么装修、怎么做营销宣传。
这时候,华为就来了,它会对你说:“别担心,你专心把厨房建好,保证菜品能按标准生产出来就行。至于餐厅叫什么名字、装修风格、菜单设计、用什么样的智能点餐系统、怎么在网上做推广、甚至服务员怎么培训,我都帮你一条龙搞定。”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不仅提供最核心的技术,比如它的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和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还深度参与到产品定义、设计、营销、销售等各个环节。
我们现在看到的赛力斯问界系列,就是这个模式最成功的代表。
从问界M5、M7到M9,你坐进车里,感觉处处都是华为的风格,操作起来像华为手机一样流畅,智能驾驶也特别厉害,甚至连卖车的地方都在华为的手机店里。
所以大家会觉得问界就是“华为的亲儿子”,这个感觉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奇瑞的智界、北汽的享界、江淮的尊界,都加入了这个“鸿蒙智行”大家庭,相当于都请了华为这个“全能管家”。
第二种模式,叫“HI模式”,现在升级成了“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这个模式就灵活多了,相当于华为开了一家技术零部件的“超级市场”。
汽车厂家还是老板,自己说了算。
它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华为这家超市里采购东西。
比如,我觉得我的车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智能驾驶不够强,那我就只买华为的“乾崑ADS”智驾系统;或者我觉得我的车机系统不好用,我就只买华为的鸿蒙座舱。
车的品牌还是车企自己的,车长什么样、怎么生产、在哪卖,都由车企自己决定,华为只作为一个技术供应商。
最早的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还有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家巨头一起搞的阿维塔,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了那些实力雄厚、不想把主导权交出去的传统大厂一个合作的机会。
事实证明,这一招非常管用,后来像长安旗下的深蓝、东风旗下的岚图、民营车企巨头比亚迪,甚至连德国的豪华品牌奥迪,都纷纷选择采购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
这样一来,华为的朋友圈就迅速扩大了。
策略定下来之后,关键还要看效果。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那一年,搭载了华为ADS 2.0系统的问界新M7上市,一下子就火了,订单量暴涨,成了现象级的爆款。
这一下,整个汽车圈都震动了。
之前还在观望、犹豫的车企们,一下子就看明白了:跟华为合作,不只是听上去高大上,是真的能把车卖出去,能带来实实在在的销量和利润。
这“泼天的富贵”摆在眼前,谁能不心动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曾经有些合作伙伴还在犹豫要不要自己单干,而更多的“新朋友”则开始排着队想加入华为的阵营。
华为的合作伙伴数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从2022年的三四家,到2023年的五家,再到2024年,队伍已经扩大到了包括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阿维塔、深蓝、岚图、比亚迪在内的八家,在售的合作车型也从几款增加到了十几款。
而且,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加长。
根据原文的统计和预测,到2025年,华为的合作伙伴可能会超过20家,合作的车型总数更是有望达到甚至超过一百款,覆盖了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到五六十万的豪华车的各个价位段。
这其中,既有像东风、长安、一汽这样的“国家队”,也有比亚迪、长城这样的民企巨头,还有奥迪这样的国际品牌。
这个阵容,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朋友圈”来形容了,它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华为技术为核心的汽车生态联盟。
从最初那个只有两家合作伙伴、一款量产车都没有的“光杆司令”,到如今各路车企英雄纷纷加盟,华为车BU的这盘大棋,下得确实精彩。
它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证明了即便不亲自造车,也能在汽车行业里掀起巨大的波澜,并引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