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

当我们穿梭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之间,长安汽车的身影随处可见,那流畅的车身线条、闪耀的车标,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但你可曾想到,这个如今在中国汽车市场举足轻重的品牌,背后竟藏着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波澜壮阔的传奇?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从 1862 年的上海洋炮局,到如今年产销超两百万辆的汽车集团;从硝烟弥漫的军工岁月,到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的弄潮儿,长安汽车用 160 余年的坚守与奋进,书写了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进化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走进长安汽车的世界,探寻它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勇立潮头。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故事得从清末那场试图拯救民族于水火的洋务运动说起。1862 年,在风雨飘摇的华夏大地上,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洋炮局,这便是长安汽车的前身。彼时的中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外有列强虎视眈眈,洋务派怀揣着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梦想,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国家的自强。洋炮局就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它最初主要生产枪炮弹药,为清政府的国防事业提供支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洋炮局如同风中的烛火,在艰难中求生存,不断辗转迁徙。

1937 年,为了躲避日军的战火,它迁至重庆,并更名为第 21 兵工厂。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第 21 兵工厂肩负起了民族的希望,夜以继日地生产武器装备,为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源源不断地输送枪炮弹药,为民族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段充满硝烟与热血的军工历史,深深地烙印在了长安的基因里,铸就了其 “精工细作、坚韧不拔” 的品质,也为后来的汽车制造埋下了追求卓越的种子。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时光流转,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兵工厂也迎来了转型的重大契机。1957 年,长安首次涉足民用产品领域,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辆吉普车 —— 长江牌 46 型越野车。这辆车的诞生可不简单,它借鉴了苏联嘎斯 69 的技术,但长安的工程师们并没有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自主改进。当时的研发条件极为艰苦,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工程师们就凭借着最原始的工具,用锤子敲、用尺子量,靠着军工企业传承下来的严谨作风,硬是让这辆车通过了军方严苛的测试。长江 46 型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军用越野车的雏形,它的诞生,不仅为长安积累了宝贵的汽车制造经验,更标志着长安开始踏上了汽车制造的征程,迈出了从军工到民用的关键一步。

真正让长安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是 1984 年与日本铃木的合作。那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才刚刚露出萌芽,轿车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微型车因其经济实用的特性,成为了市场的刚需。长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遇,果断地以技术引进为跳板,开启了轿车生产的探索之路。1985 年,第一辆长安牌微型货车下线,这款车凭借着皮实耐用的特点,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到 1993 年,长安微型车的产销量成功突破 10 万辆大关,一跃成为中国微车市场的领军者。但长安人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时任厂长的尹家绪提出了 “以市场换技术,以技术谋发展” 的战略方针,在与铃木合作的过程中,长安人偷偷地 “拜师学艺”,悉心学习铃木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出了第一批属于自己的自主研发人才,为长安未来的自主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1998 年,长安汽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推出了第一款自主设计的轿车 —— 羚羊。这款车基于铃木技术平台打造,但长安的工程师们对发动机、底盘等核心部件进行了大胆的国产化改进。为了验证这款车的可靠性,工程师们不辞辛劳,驾驶着羚羊在川藏线上往返测试,累计行驶里程高达 10 万公里,收集了上万组宝贵的数据。羚羊的成功上市,让长安看到了自主研发的希望之光,也坚定了长安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2001 年,长安汽车正式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研发体系。当时的研发环境十分简陋,工程师们在狭小昏暗的实验室里,用算盘计算复杂的数据,用手工一笔一划地绘制图纸,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汽车事业的热爱,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断推动着长安汽车的技术进步。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2006 年,对于长安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长安推出了一款面向年轻人的微型轿车 —— 奔奔。奔奔完全由长安自主设计,其外观时尚灵动,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且价格十分亲民,仅 3 万多元。这款车一经上市,便迅速成为市场的宠儿,首月销量就突破了万辆大关。奔奔的成功,如同一道耀眼的曙光,标志着长安从过去的 “技术跟随” 模式,正式迈向了 “自主创新” 的新时代。同年,长安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北斗天枢” 战略,明确了 “以我为主、自主创新” 的发展路径,并决定将每年销售收入的 5% 投入到研发中。在当时的中国车企中,长安的这一举措可谓是独树一帜,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决心,也为长安后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09 年,长安汽车再次创造了历史,销量成功突破 100 万辆,成为首个跨入 “百万俱乐部” 的自主品牌。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是长安多年来不懈努力和坚持创新的结果,也标志着长安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然而,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2 年,中国汽车市场风云突变,增速逐渐放缓,合资品牌纷纷下调价格,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主品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长安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暂停扩张,将全部精力聚焦到核心技术研发上。时任董事长徐留平提出了 “第三次创业” 战略,将研发投入提高到销售收入的 6%,并在重庆、北京、上海、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等地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形成了 “五国九地” 的庞大研发格局。在这段艰苦的 “卧薪尝胆” 时期,长安汇聚了全球顶尖的汽车研发人才,整合了各方优势资源,为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段潜心研发的岁月里,长安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2013 年,自主研发的蓝鲸系列发动机横空出世,这款发动机的热效率成功突破 38%,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确保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工程师们对其进行了长达 1000 小时的台架测试和百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测试。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为了优化一个小小的零件,常常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 48 小时,废寝忘食。2017 年,长安又发布了 InCall 智能车载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语音控制、远程操控等先进功能,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便捷。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布局比同期的合资品牌整整提前了两年,再次展现了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前瞻性和引领性。

2018 年,长安汽车开启了具有深远意义的 “第三次创业 —— 创新创业计划”,全面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这一年,CS75 PLUS 震撼上市,这款车搭载了蓝鲸 2.0T 发动机和 L2 级自动驾驶系统,凭借着卓越的性能和先进的科技配置,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市场爆款,月销量稳定在 2 万辆以上。CS75 PLUS 的成功,不仅证明了长安在动力技术和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具备了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的实力,也标志着长安在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年,长安汽车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通过上市融资,募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和智能化研发,为后续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本动力,助力长安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加速前行。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在新能源领域,长安可谓是布局早、投入大,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行动力。2017 年,长安正式成立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并推出了纯电品牌逸动 EV。2021 年,长安发布了 “香格里拉计划”,明确宣布到 2025 年全面停售燃油车,实现全谱系产品电动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长安构建了 “六国十地” 的新能源研发体系,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2022 年,长安深蓝品牌诞生,首款车型 SL03 搭载了全球首创的氢电混动系统,续航里程达到了惊人的 1200 公里,填补了国内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空白,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2023 年,长安又推出了高端智能电动品牌阿维塔,这是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 “技术航母”。阿维塔 11 搭载了华为 ADS 2.0 智能驾驶系统和宁德时代 CTP 3.0 电池,拥有强大的性能和卓越的智能驾驶体验,零百加速仅需 3.98 秒,续航里程超过 700 公里。阿维塔 11 的诞生,标志着长安在高端新能源市场实现了全面突破,进一步提升了长安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截至 2024 年,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成功突破 50 万辆,同比增长 150%,凭借着出色的市场表现,跻身中国新能源车企前三强,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品牌布局方面,长安经过多年的精心规划和发展,形成了 “长安乘用车、深蓝、阿维塔、欧尚、凯程” 五大品牌矩阵。长安乘用车主打主流市场,旗下的 CS75 PLUS、UNI-V 等车型凭借着卓越的品质、时尚的外观和丰富的配置,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深蓝专注于新能源领域,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性能、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阿维塔定位高端智能电动市场,通过与华为、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深度合作,打造豪华、智能的出行体验,引领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潮流;欧尚面向年轻家庭,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为年轻消费者提供了经济实惠又舒适便捷的出行选择;凯程则聚焦商用车领域,凭借着丰富的产品线和可靠的产品质量,为物流运输等行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每个品牌都有其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长安汽车在不同细分市场取得优异成绩。

在全球化布局上,长安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国际市场迈进。2013 年,长安汽车俄罗斯工厂建成投产,这是中国车企在海外的首个全工艺工厂,标志着长安汽车正式开启了海外本地化生产的新篇章。2021 年,长安成功进入欧洲市场,与德国汽车经销商集团 AutoBinck 合作,在比利时、荷兰等国建立了销售网络,逐步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2023 年,长安在泰国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将其作为进军东盟市场的重要桥头堡,进一步拓展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截至 2024 年,长安汽车海外销量突破 30 万辆,产品覆盖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沙特、智利等市场的份额超过 10%。长安汽车通过不断优化海外市场布局,加强本地化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资本运作方面,长安汽车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通过上市融资、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构建了多元化的资本平台。2020 年,长安汽车引入战略投资者,出让 10% 股权募集了 54 亿元资金,将其全部用于新能源研发,为新能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2022 年,深蓝汽车完成 A 轮融资,估值高达 500 亿元,为其独立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4 年,长安汽车集团营收突破 2000 亿元,净利润超过 100 亿元,在《财富》中国 500 强中排名第 56 位。长安汽车凭借着出色的经营业绩和稳健的财务状况,在资本市场上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和青睐,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而就在前不久,长安汽车迎来了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变革 —— 改制央企。2025 年 6 月 5 日,重组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7 月 29 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汽车央企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长安汽车集团成为继中国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后的第三家汽车央企。这一身份的转变,对于长安汽车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成立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公司注册资本为 200 亿元,虽然低于一汽集团(354 亿元),但高于东风集团(156 亿元)。此次升级后,长安汽车真正从兵装集团下属车企升格为国资委直管的独立央企,在级别大类上与其他央企平起平坐,这将为长安汽车在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等方面带来诸多优势。

长安汽车: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汽车工业活化石-有驾

在 7 月 30 日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首届媒体沟通会上,朱华荣披露了新集团的战略蓝图:“到 2030 年,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整车产销规模目标为 500 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过 60%,海外销量占比超过 30%,努力奋进成为全球汽车品牌 TOP 10。”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新长安集团计划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对新汽车领域坚定投入 2000 亿元,新增 1 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集中力量打造具有百万级销量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专属平台,全力突破三电、芯片、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建立起从底层研发、平台架构、核心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商业模式的完整创新体系,实现从技术探索到产品变现的全链条打通。

在前沿技术布局上,长安将 SDA(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延伸至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领域,计划 2025 年底完成飞行汽车试飞,2028 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下线,逐步构建 “陆海空” 立体出行解决方案,为人们未来的出行方式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此次改制央企,对于长安汽车旗下的各个品牌来说,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高端智能电动化先锋,阿维塔将依托集团资源整合优势加速布局:计划 2026 年推出首款百万级六座旗舰产品及两款全新车型,至 2030 年阿维塔将推出 17 款全新产品,构建覆盖轿车、SUV、MPV 的完整产品矩阵,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深蓝汽车作为长安汽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科技突破的中坚力量与全球出海的核心引擎,将肩负起央企品牌的使命,开启新的征程,助力长安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智造新名片。而长安启源作为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支柱品牌,将聚焦天枢智能驾驶辅助、天枢座舱、天枢底盘、智慧新蓝鲸动力、金钟罩电池等核心技术,打造智慧主动服务,全面支撑品牌数智化发展,力争实现月销突破 5 万辆,冲击主流新能源品牌 TOP 5。

长安汽车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兵工厂起步,历经无数风雨和挑战,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从微车大王成功转型为新能源先锋,每一次的变革与突破,都彰显了其 “敢为人先、自强不息” 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在 1957 年是工程师们用锤子敲出中国第一辆越野车时的执着坚守;在 1984 年是与铃木合作时偷偷学习技术的机智聪慧;在 2018 年是押注新能源的果敢魄力;在今天,是向智能电动化转型以及改制央企后的坚定决心。

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说:“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能否跟上时代。”160 余年来,长安始终敏锐地捕捉着时代变革的脉搏,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用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回应时代的需求。从长江 46 型到阿维塔 11,从传统的机械制造到先进的智能驾驶,长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汽车工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引领的缩影。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 “双碳” 目标的深入推进和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长安汽车正以改制央企为新的起点,加速向 “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的目标迈进。到 2030 年,长安计划实现全球销量 400 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 60% 以上,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关键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跨越三个世纪的品牌,将在新能源时代续写更加辉煌的传奇篇章,为中国汽车工业赢得更多的国际声誉和荣耀。

长安汽车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而是在每一次跌倒后都能迅速重新站起,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真正的传奇,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时代的汹涌浪潮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