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清晰记得去年技术会议上那个小插曲,工程师突然问:你觉得这个车的后排座位,舒不舒服?当时我一愣,随口说:怎么感觉,坐久了会腰酸。其实几天后我试坐了松下最新的零重力座椅,才明白之前那点直觉。
这次新一代智己LS6刚刚上市的宣传,马上让我联想到:空间感是真的大幅提升。它的轴距可是达到了2950mm,比同级别车型普遍多了个三五百毫米,用一个你我都能理解的比喻,就是你坐在家里的沙发,腿一伸,空间足够,完全没压迫感。
但说实话,空间那点东西,我觉得很容易被夸夸其谈。真正用着用着,才会发现:它的座椅调节,尤其副驾那个零重力模式,竟然能让腰部得到明显的改善。我旁边那朋友,平时腰疼,用了几次就说坐得舒服多了。这个副驾座可不是摆设,翻折放倒后,后排空间还能扩到一米几,照顾娃娃、带带家里老人都好用。
我还在想:这空间好,座椅功能炫,真能带来多大实际的改善?有人会觉得,坐久了车还是闷、还是累。显然,空间只是一部分,座椅的设计和人体工学,还有空气流通,才是长时间坐的关键。你们觉得,座椅的感受,能被科技改善到什么程度?我自己猜测,未来的座椅或许会更像云端,能记忆不同人的坐姿偏好,但我没细想过。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车标配了个能自动调节座椅、实现零重力感受的副驾,看似高级,其实也就是用电子调节的座椅,不能像家用按摩椅一样,真正按到每一个穴位。这里面技术还是基于较成熟的伺服系统,成本其实未必高,关键在于消耗的电力是否合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的后备箱真是能装,457L日常够用,还能扩到1300L。你知道这个数字,我一边开车一边估算:满载的情况下,油耗约估7升/百公里,混合成本大概是每公里0.5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会说。),这个容量其实比我以前随车带了两次工具箱还宽裕。能理解,车后面空间像个迷你仓库,手机、包、甚至一瓶大矿泉水都不成问题。
说到这个,实际上我很在意它的续航表现。增程版超过1500公里的续航,意味着啥呢?我从北京开到上海,满油满电,基本不用担心中间卡壳。这让我想到:车家的储备是不是太宽裕了?又有个疑问:会不会说得太简单了?实际上,续航除了电池容量外,还跟温度、驾驶惯有关,尤其在冬天,电池会藏猫猫般掉点续航。
而且它的纯电版本,续航也不差,690公里(估算/样本少),如果只用城市短途,那几天充一次,简直像手机充电一样方便。这次我又想到:快充支持15分钟补充310公里续航,真是比我自己用快充的次数还快。这么快的补能,技术难度其实很高,关键在于电池管理系统,不能只是插电快到家。
我又在想:车上的智能配置到底多聪明?配备了英伟达的Orin X芯片、激光雷达,甚至智慧四轮转向。是不是已经到了可以解放双手的水平?我觉得还差一口气,毕竟这些辅助,还是在帮忙,真正开车还是得自己盯着。很多朋友会问,自动驾驶会不会误判?其实我觉得,技术再先进,也有AI黑天鹅出现的可能。
说到这我抬头看了下中控屏,26.3英寸大屏,像个大平板,操作流畅得让我一度忘记自己在车里。多屏联动,影音娱乐、导航、手机投屏一气呵成。像我那同事,开到一半就啧啧称赞:这屏幕,不看都觉得自己在未来。
你会不觉得,豪华感并不一定意味着花哨?在当前市场上,豪华更多的是用料和细节。车内的氛围灯,有256色,调节起来很有意思,特别是晚上,看来像个小夜灯。我心想:其实科技越多,车内的细节越有温度。这些细节,是不是比那些只会叫亮或反应快的配置,更能打动人?
我曾想过:如果没有这套先进的安全系统,可能就会少一些信心。全系潜艇笼式钢铝车身,安全性硬核,怎么想都觉得硬邦邦。这样的安全框架,是用钢铝混合材质做的,比只用钢板轻很多,减重就意味着续航还能再提升点。
但,我还是怀疑:这么多配置,不会让车变得太复杂吗?家庭用车,谁都不想每天调个不停,关键在于操控简单与科技实用。从我观察的消费者反馈,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用几次就会的界面。这辆智己LS6,能不能做到越用越顺手?这个问题,真值得期待。
写到这,我的思绪又飘远了。这个车的黑科技,其实没那么神秘——大多是把已有的技术系统集成在一起,像拼拼图。没有哪个技术,是一夜之间变得成熟,只整合得好,显得更高端。
但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那副贵妃椅模式——可以调到131度,像是沙滩椅。想象一下,长途旅行中,躺着看风景,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很多人说,车最好的地方,就是在你需要放松的时候。
唉,说了这么多,心头还是有个小疑问:这车,能不能真让人忘记累?或者,爆发出驾驶的乐趣?我大概觉得,豪华、科技,就像调味料,好吃的关键,又在于主料——那是不是还能找到一辆既豪华又纯粹驾趣的车?这事,倒让我更期待下一次试驾了。
要不,下一次我,带个朋友去试试这个LS6,顺便问问他:你觉得,这车里面暗藏多少你我都摸不到的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