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中年危机!股价重挫40%,10月只卖出了3.18万辆车

#玩出数码新浪潮#曾经被视为“最懂中国家庭”的理想汽车,在2025年10月只卖出了3.18万辆车。

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猛跌了38.3%,更是连续第五个月下滑。它第一次被老对手蔚来和小鹏同时反超。

理想汽车中年危机!股价重挫40%,10月只卖出了3.18万辆车-有驾

就在不久前,创始人李想还在财报会议上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是在卖车,是在卖家庭幸福。 ”如今,这句话听起来格外刺耳。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理想汽车的美股股价从33.11美元的高点一路暴跌至19.8美元,四十个百分点的市值蒸发得无影无踪。

回看2025年前十个月,理想累计交付了32.9万辆新车。 这个数字看似不小,距离他们年初喊出的64万辆年度目标,完成度刚过一半。 这意味着在剩下的两个月里,理想需要卖出超过31万辆车,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曾经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击中中产家庭需求的理想,如今却显得步履蹒跚。

L系列车型的销量明显松动,备受争议的MEGA车型,在9月勉强交付3277辆后,10月直接滑落到1903辆,远低于市场预期。

更让理想难堪的是,后来者正在快速超越。 零跑在3月就以3.7万辆的成绩夺冠,问界更是凭借M9和M8两款车型的强势表现,在上半年就交付了约15.4万辆。 理想汽车,这个曾经的优等生,正在被曾经看不上的对手一个个超越。

理想的成功,从来不是技术的胜利,是一场心理营销的精准打击。 他们深谙80后父辈的物质记忆,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复刻了这代人对舒适生活的想象。 李想那句“我们不是在卖家庭幸福”的宣言,曾经是理想的制胜法宝。

当市场逐渐成熟,消费者开始追求真正的技术突破和电动化体验时,理想的这套打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他们的广告语依旧停留在“带家人去郊游”的温情叙事上,竞争对手们已经在谈论800V快充、智能驾驶和能源生态。

理想汽车中年危机!股价重挫40%,10月只卖出了3.18万辆车-有驾

一位刚退订理想i6的车主说得直接:“现在买电动车,谁还只看沙发彩电? 理想的智能化落后太多了。 ”

李想坚持的增程式路线,在2021年确实是步好棋。 那时候充电桩难找,续航焦虑普遍,增程式作为过渡方案完美解决了这些痛点。 四年过去,中国的充电网络已经遍地开花,800V快充正在成为标配,主流纯电车的续航都突破了600公里。

增程式的劣势开始凸显:保留燃油系统让车身更重,基础能耗更高,亏电状态下能源转换效率低下。

它始终无法提供真正的纯电驾驶体验。 理想引以为傲的“技术自信”,被业内人士调侃为“对油箱的自信”。

意识到问题的理想,在2024-2025年仓促推出MEGA、i6、i8等纯电车型试图转型。

他们的核心技术团队、供应链体系乃至用户认知,都还牢牢绑定在增程式路线上。 这种撕裂感让理想的转型显得格外艰难。

特斯拉已经构建了软件、能源与制造的三重护城河:自研的FSD算法持续迭代,4680电池大幅降低成本,超级工厂全球布局。

蔚来建成了超过2800座换电站,这个重资产投入反成了独特的壁垒。 小鹏的XNGP智驾系统在2025年第三季度已经覆盖了78%的城区道路。

理想汽车中年危机!股价重挫40%,10月只卖出了3.18万辆车-有驾

理想呢? L系列上市三年,重大的系统级升级屈指可数。 智能驾驶依然依赖供应商的方案组合,自研的Mind GPT系统在用户端几乎感知不到。 当整个行业都在谈论算法和数据时,理想还在强调“更安静的后排”。

2025年11月11日,一则人事变动消息在业内流传:李想首次直接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元老杨海山重新上位,这意味着理想的“去华为化”进程正在加速。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4年底,李想在获得6亿元股权激励后,宣布将专注研究AI,并对智驾团队进行拆分。

市场是最诚实的试金石。 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理想的车辆销售收入同比首次转负。

自由现金流变成了负38亿元,经营活动所用的现金净额也是负数。 虽然账上还有储备,烧钱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赚钱的能力。

车主的不满也在积累。 2025年上半年,关于“车机系统更新频率”的投诉占比达到12%。

一位L9车主抱怨:“买的时候说是智能车,用起来发现升级速度还不如一些传统品牌。 ”

10月底的MEGA召回事件,因为部分批次车辆“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导致热失控风险,一次性召回11411辆,更是让理想的品控能力受到质疑。

理想汽车中年危机!股价重挫40%,10月只卖出了3.18万辆车-有驾

理想的销售体系同样混乱。 一年之内,从“五大战区”到总部直管,再调整回区域负责制,反复的架构调整让一线销售无所适从。 有经销商透露,为了冲量,理想的终端优惠越来越大,这反伤害了品牌形象和老车主利益。

所有这些问题的集中爆发,让理想汽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资本市场到终端市场,从技术路线到内部管理,这个曾经的新势力标杆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考验。

这一切,都发生在李想那句“打造世界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的豪言壮语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快速变化的赛道上,没有谁能够靠吃老本一直领先。 理想的故事,正在成为行业中最生动的案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