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2025年9月,光一个月就冒出来70多款新车,光下半个月就砸了30多款——乍一好家伙,车市红红火火,跟过年似的。
但别被这热闹骗了。
表面是“金九银十”的旺季狂欢,底下全是车企咬着牙在硬撑。乘联会的数据确实好看:9月新能源车卖了快130万辆,比去年涨了15%多,环比也涨了16%。可问题就出在这“好看”上——车是多了,但长得太像了。你让我闭眼说说哪款是哪款?真分不清。配置差不多,定位差不多,连名字都快记混了。用户不是不买,是根本不知道该买谁。
这就叫“认知稀释”——不是没选择,是选择太多反而不敢选。
车企这边呢?急得团团转。拼命推新、搞预售、绑优惠,就为了把定金变成真金白银的订单。可现在用户精得很,热度一过,要是产品没亮点,立马转身走人。你见过新车交付前退订潮吗?9月就有不少,就因为大家发现“这车好像也没啥特别的”。
更扎心的是:卖得多,真不等于赚得多。
前8个月,汽车行业总收入6.8万亿,听着吓人,但利润才3000出头亿,8月单月利润率甚至跌到3.4%——这几年最低。大家都在赔本赚吆喝。
再看年度目标完成率,更揪心:小鹏、吉利、小米这些还好,完成七成多,还能喘口气。可理想才46%,鸿蒙智行刚过三成,蔚来……才20%!四季度不玩命冲量,全年目标就彻底泡汤。于是只能降价、送权益、贴钱卖——越卖越亏,越亏越得卖,死循环。
用户心态也变了。以前新车一出抢着订,现在?先等等,看看会不会再降两万。观望成了常态,车企想快周转?难了。
这不是市场不行,是玩法彻底变了。
过去靠堆参数、讲故事、砸补贴还能混一阵,现在不行了。用户要的是真实体验——开起来顺不顺?服务靠不靠谱?品牌值不值得信?9月那些交付时被退单的车,问题不在价格,而在“没戳中人”。
还有个危险信号:技术团队不稳了。小鹏、蔚来、理想这些头部,9月还在频繁调整技术路线,核心人才流动加剧。短期或许看不出来,但明年的新车,怕是要受影响。
更关键的是,从锁单到提车的时间变长了,转化率在掉。说明大家不再为“首发”“限量”冲动买单,而是真去试驾、比配置、算性价比。
四季度拼的不是谁发新车快,而是谁沉得住气、产品够扎实、长期有章法。
70多款新车扎堆上市,看着百花齐放,其实大半挤在同一个价格带里互相踩踏。这种内卷,除了消耗品牌,没别的用。
市场最终认的,从来不是销量数字,而是能不能持续赚钱、有没有用户真心认你、能不能扛过寒冬。
2025年的车市,可能真到了“去伪存真”的关口。
热闹终会散场,剩下的,才是真本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