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

八十年代,谁家门口要是停着辆红色“铃木王”,那多少还真是让周围人眼馋得慌。上初中的表哥,家里那会咬牙买过台CY80,骑上它下地干活,钟楼菜市场买菜,回头率可不比现在路上豪车差。一脚启动,没离合器,手脚不忙乱。摩友群里至今有人念叨:CY80当年就像外星科技,循环挡没几个懂怎么用。原厂还自己带机油壶、机油泵,不少老江湖私下说,“想安稳跑长途,还是汽油里掺点机油,不然不长跑,整个机头就烤化了。”师傅原话“宁可多烧点机油,别给我送来涨缸的,这活儿不好干。”

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有驾

要说那会市面公认铁打的机器,还得数本田CB125T。修车铺老黎一直说,日本人做发动机用的家伙什都是和美国造战斗机一类的,好东西。国产拿去学,一拆才发现,里面齿轮纹路都带细密刻痕,工艺当年压根追不上。老本田进口CB125T就跟爷爷的怀表似的,十年二十年声音照样稳。

至于GL145,那是真的炸。一说145,北面街的刘哥当年就有一辆。他常嫌自己楼下太安静,把那车一打着火,家里小孩都能认出来,“又是刘叔回来了!”这个车气门小链传,声音又透,听村里老司机说“GL145要轻轻调,调不好杂音多,跟烧锅的不一样。”有意思的是,GL145跟五羊本田125当时都用“四眼”排气筒,但结构纯不是一码事。145里面隔热壁复杂,师傅拆下来都说“这设计讲究。”

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有驾

铃木GS125那是真的叫一股风。红漆一擦亮,街道口老李都会端杯茶出来多看两眼。朋友阿波那台,听说当年2万多裸车,还没上牌。放现在就和买台宝马一个意思,排场大。有人吐槽,这车排气有股子糖霜烧焦味道,后来才晓得是汽油标号不够,老实人都会带点高标油混着烧。群里还有人说,GS125电喇叭会莫名其妙失灵得修,后来才知是搭铁线氧化,最多二手原车配件在老货市场还能淘到货,现在反倒稀罕。

嘉陵本田70这个,“闻闻汽油味就能跑”,是真的流传开的段子。小四家以前修这个,一口气说:“油门一加不带慌,烂路往上一蹦就上来了。”原配的发动机啧啧,四冲程风冷,轻,没那么多机油糊糊拉拉的麻烦。要说拉缸?那是两冲程才费那神,加油就跑,地头小路可碍不着它。

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有驾

到铃木AX100,那就得说,那屁股后蓝烟拖一路,一看就是二冲程。记得老夏店后面排老长队,谁买摩托车都要试一脚“达达达”的声音。讲个八卦,这车化油器没调好容易一踩好几脚才着火。有师傅私下调侃:“不会踩,等着推回家。”

春兰豹CL125很多人不一定留心。九十年代春兰“骑虎驱豹”,挂个广告腰杆都挺起来了。我们这县上,只有镇供销社能拿到货,动不动就一万二,对普通工薪家伙太奢侈。可真有人买,假期骑着回老家,发动机一挂档,声音特别清,师傅的说法“车大但不累腿”。有传言这类车冷门配置里有个应急油箱,按实际看其实是早期低油警示灯,都以为能多放油,其实没啥用。

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有驾

再讲个五羊本田cg125的事。九十年代阿林买了一辆125一A,那可是本地铁骑,发动机换档滑得跟吃了油润滑球似的。老五羊进口机子真的安静。倒是国产机有时杂音大,耗油算高,但抢这份劲头,没二话,皮实,拉货载人都不怕。班长曾经学车,说这车骑重了后减震容易“咯噔”,要不是零件原装挺好,后备配件总归还得找门路。

铃本TR125这传奇不止一次听人吹,八六那年整车进口脑袋,分离润滑,五档前进,往后都是师傅给修的。物价还没怎么标齐,售4170元简直炸裂。以前都说谁家儿子有台TR125,姑娘赶上年头都乐意搭顺风。同样发动机轰,一放学全村小孩都往主干道跑。

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有驾

本田TH90倒是没咋见,基本都是城里亲戚掏腰包才买得起。质量说得过去,发动机噪音小,骑过面前一晃,几乎安静。阿庆打趣:“这么静的机器,五十年后估计还是个谜。”

顺嘴多说两句,有些二手老车,挂着当年的老牌子,在县二手市场还能碰见,喷个漆加装点LED小灯,偶尔逮到老机修师傅还能让它嘟噜起来。前阵子区里来个养护八卦:新疆一个哥们修嘉本70,因为自己心疼手里的老古董机油,特意从上海坐火车辗转调货,最后用上了当年师傅配的“蓝罐牌”。现在朋友圈偶尔有人晒老车,下面总有老司机留言:这才叫青春。

铃木王下田买菜,八十年代回头率惊人,摩友直呼经典-有驾

要不是旧路新路都翻修,泥道打硬化,指不定哪天还有“闻闻汽油味”顺着田埂飘过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