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芯自给率对比:22年5%,23年10%,今年竟超预期!

今年六月路过比亚迪4S店时,维修工正拆解一辆碰撞测试车。我凑近瞧见电路板上一排排黑色方块,师傅打趣道:“别小看这些‘巧克力块’,去年咱店里有三个月交不出车,就因缺了其中两粒——这车‘脑子’是进口的。”这话像根刺扎进心里。明明中国芯片出口量已超美国格芯,怎么自家汽车还得看外人脸色?

饭局上开网约车的张哥掏出钥匙诉苦:“新换的电动车导航总漂移,厂家说国外芯片水土不服。”他啜着啤酒苦笑,“国产车卖到全世界,芯片倒被外人掐着脖子。”这话不假。2023年中国生产了3000万辆车,每辆新能源车装着上千颗芯片,全年用量超200亿颗。可这些芯片85%靠进口,好比造得出火箭却造不好螺丝钉。

中国车芯自给率对比:22年5%,23年10%,今年竟超预期!-有驾

上个月陪朋友体验问界M7,语音指令刚落,座椅自动调成“观影模式”。销售自豪地说:“华为自研芯片让车有了中国心。”但业内朋友私下透露:多数国产车的智能座舱芯片仍是“混血儿”,就像组装电脑——英特尔主板配国产内存。即便比亚迪这样的先锋,去年底也因台积电断供传闻股价震荡。

记得二十二年初参观芯片展台,工程师拿起指甲盖大的汽车MCU芯片:“这玩意儿当时95%靠进口。燃油车熄火大不了叫拖车,新能源车芯片宕机可能引发连环撞。”汽车芯片要在零下40度到150度稳定工作,抗电磁干扰能力是手机芯片的十倍,当年国内生产线根本达不到要求。

转机出现在去年上海车展。四百平米的“中国芯展区”挤满老外,地平线展台摆着算力560TOPS的征程6P芯片,黑芝麻智能则亮出舱驾一体方案。有个德国工程师反复测试散热性能,最后竖起大拇指:“你们的急转弯超车!” 当时比亚迪半导体已能量产IGBT芯片,把电控系统成本拉低三成。有车企采购主管算过账:用国产芯片组,每辆车省下的钱够多装两组激光雷达。

中国车芯自给率对比:22年5%,23年10%,今年竟超预期!-有驾

但现实总爱开玩笑。今年五月某造车新势力发布会延期,内部邮件泄露真相:“英伟达Orin芯片交付延迟45天”。其实国产替代品已通过认证,可车企担心消费者不买账。就像当初手机圈“骁龙芯片>联发科”的偏见,现在很多人仍觉得进口芯片更稳妥。某新势力产品总监坦言:“我们用国产芯片的车型藏在低配版,高配版还得贴英伟达标。”

暗流却在涌动。六月业内流传消息:上汽、吉利等至少六家车企立下军令状,2026年要量产100%国产芯片的车型。某供应链老总在茶室掰着指头算:“以前车规芯片认证要五年,现在中芯国际配合我们九个月搞定。” 最戏剧性的是台积电的表态——五月份他们警告美国商务部:若对芯片加税,亚利桑那州千亿投资可能泡汤。这反倒给国产芯片厂腾出窗口期。

朋友在国芯科技做研发,深夜发朋友圈晒实验室泡面箱:“第一百二十个汽车芯片项目启动,安全气囊控制模组今天流片成功。”配图是布满电路的晶圆,像片璀璨的星空。评论里有条留言很戳心:“让中国车脉搏跳动中国芯。”

中国车芯自给率对比:22年5%,23年10%,今年竟超预期!-有驾

洗碗时盯着泡沫发呆,忽然想起二十年前买国产电视的经历——总是播半小时就发热死机。如今小米电视已卖遍东南亚。汽车芯片的突围或许就像洗衣机漂洗过程,要经历反复的进水排水,才能甩掉依赖的泡沫。当比亚迪们开始自建晶圆厂,当地平线的芯片装进奔驰卡车,那些卡脖子的手指终将被掰开。毕竟中国每卖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两辆装着本土研发的“电子器官”,这个比例还在像春笋般往上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