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车那第一铲子土扬起来的时候,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这事儿有戏看了。
10月30号,越南太平省,奇瑞汽车越南工厂动工。
这标题,扔进新闻堆里,平淡得像杯白开水,你都懒得多看一眼。
可魔鬼就藏在那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数字里。
最早的版本,奇瑞放出的风声,那叫一个气吞山河:哥要砸8亿美金,奔着年产20万辆去!
那架势,活脱脱就是空降到人家场子里,上来就要掀桌子的主。
可真到了动工这天,数字悄么声地变了:3.19亿美金,年产12万辆。
嘿,从8亿到3亿多,这“缩水”程度,比双十一之后的钱包还真实。
你要是觉得这是奇瑞怂了,或是半道上差钱了,那可就把这帮搞技术的“理工男”想得太简单了。
商场上,哭穷有时候比炫富好使。
你得先看看越南那是个什么地方。
那可不是什么新手村,那就是个修罗场,全球车企的“绝地求生”高端局。
日系的丰田、三菱,早就把那儿当自家后院了,经营得铁桶一般;韩系的现代、起亚也非等闲之辈,见缝插针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更别提,人家还有个“亲儿子”——越南本土品牌VinFast。
虽然这家伙最近在纳斯达克玩心跳玩得有点猛,但在自己家门口,那绝对是横着走的角色,谁想动他,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
这节骨眼上,你一个外来和尚,敲锣打鼓地喊着要拿8亿美金来念经,还要念最大声的那种。
换你是在场的地头蛇,你怎么想?
肯定是你前脚刚来,后脚人家就心照不宣地联手给你布下天罗地网了。
所以说,奇瑞现在这一手,才叫玩得高。
投资分三期,产能慢慢来,这姿态,一下子就从“砸场子的”,变成了“来学习的”。
面子上过得去,里子也攥得更紧了。
更绝的还在后头。
工厂的地基还没平呢,奇瑞就说了,年底,我的Omoda和Jaecoo这两个牌子的原装进口车,就要先一步登陆越南市场。
这操作,简直是“城墙还没垒,我的侦察兵已经渗透进去了”。
这俩“侦察兵”可不是去送人头的。
第一,摸清越南人民的真实口味。
他们是好大喜功,喜欢能装下一家老小的SUV,还是精打细算,偏爱省油好开的小轿车?
对咱们中国车现在玩得飞起的智能大屏、自动驾驶,他们是觉得真香,还是“我不需要,谢谢”?
这答案,不在会议室里,而在街头的真金白银里。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趁着建厂这几年,先把品牌名号打出去,把卖车的渠道给铺开了。
你总不能等工厂建好,车子哗哗往下线了,才发现门口连个吆喝卖车的人都没有吧?
现在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去跟当地经销商集团“喝酒聊天”,让他们知道,跟着奇瑞有肉吃。
等工厂投产,那叫一个无缝衔接,下线就能卖,卖了就能收钱。
这背后,其实是我们中国车企出海逻辑的脱胎换骨。
还记得十几年前么?
那时候咱们的车企出海,就一个字:莽。
把国内卖不动的低端车型,换个标,想方设法卖到亚非拉去。
打的是“价格屠夫”的牌,结果呢?
质量、服务一塌糊涂,把自己“中国制造”的名声搞得跟“廉价劣质”画上了等号。
现在,你看看奇瑞手里的牌,Omoda、Jaecoo,这都是冲着全球市场去的“国际脸”。
设计不土了,技术也跟上了,开出去,没人会觉得这是个便宜货。
所以,这盘棋,你现在还觉得奇瑞是认怂吗?
不,这叫最高明的“战略性蜷缩”。
不是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冲。
就像一个顶级的拳手,面对一个陌生的强敌,不会一上来就抡开膀子猛攻,而是先用小碎步保持距离,用轻快的刺拳不停试探,等摸清了对手的路数,找到了破绽,再猛然打出致命的后手重拳。
现在,奇瑞这记刺拳已经打出去了。
接下来,咱们就泡杯茶,看看这个一向埋头搞技术的“理工男”,是如何在越南这片湿热的丛林里,给那些老牌劲旅们,好好上一堂名为“中国式智慧”的课。
这戏,怕是比电影还精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