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汽车行业传出一则消息,在2025年1~8月份,中国汽车市场在新能源与自主品牌崛起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汽车产量和销量双双突破2000万辆!
其中这波行业变革中,比亚迪以累计286万辆的销量成绩,稳居榜首,更是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比亚迪面对其460万辆年度最先销量目标,如今已完成62%,销量实现多维领跑,为下半年的最后冲刺夯实了基础。
当然,比亚迪如此耀眼的成绩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比亚迪多年来构建的深厚技术护城河以及其全球化布局形成的“水滴石穿”。
技术护城河,是国产车企走上全球化的根本。
如今比亚迪的销量能够实现爆发式增长,这背后离不开坚持研发的决心。
2025年2月份,比亚迪发布的“天神之眼”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个系统可是集成了多传感器、高精度地图以及AI决策算法,实现了L2+级自动驾驶功能,包括自动导航、拥堵辅助以及智能避障等功能。
截止到今年8月份,这个系统所搭载的车型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40万辆,占据了比亚迪国内销量的90%,而该系统每天生成的辅助驾驶数据里程更是高达8700万公里,这些数据可以反哺系统迭代,然后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除了智能驾驶,比亚迪的超级e平台奠定了其电动化基石。
该平台集成兆瓦级闪充技术,支持800V高压系统,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的突破,大幅缓解用户续航焦虑。
首搭车型汉L和唐L在8月销量均破万辆,其中汉L的闪充版本占比超60%,成为细分市场标杆。
同时,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通过结构创新,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80Wh/kg的同时,确保了安全性,已在全系车型普及,故障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0%。
全球布局:出海战略加速品牌国际化
全球化是比亚迪增长的第二引擎。2025年1-8月,其海外销量达63.07万辆,同比增长135.7%,占总销量的2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一成绩得益于多层次出海战略:
首先,产品本地化适配——针对欧洲市场,比亚迪推出海豚和元PLUS等车型,满足对紧凑型SUV的需求;
在东南亚,海鸥凭借高性价比成为爆款,8月在泰国纯电市场占有率超30%。
其次,生产本土化突破: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欧洲工厂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达15万辆,将辐射欧盟市场,规避关税壁垒;
土耳其工厂计划2026年落地,聚焦中东和非洲市场。
这些举措不仅降低成本,还增强供应链韧性——例如,匈牙利工厂将采用本地电池组装配,减少运输依赖。
这一扩张背后是文化融合战略:比亚迪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如硅谷AI实验室和慕尼黑设计中心),吸收本地人才,优化产品设计。
例如,海狮06的欧洲版本增加了寒带续航优化,适应多气候环境。
所以说,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不仅带来销量增长,更使比亚迪成为“中国智造”的名片,反哺国内技术升级。
由此可见,比亚迪的286万辆销量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通过技术护城河构建差异化优势,再以全球化战略打开增长天花板,其模式为行业提供了范本。
未来,随着创新深入和布局深化,比亚迪将继续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智能、绿色、包容的方向演进,为全球用户创造价值。
在汽车产业百年变革中,比亚迪正以实力证明:中国品牌不仅能追随潮流,更能定义潮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