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车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
现在太卷了!大家都在打价格战,销量普遍上不去。
就拿丰田来说,2021年还能一年卖194万辆,结果到了2024年只剩177万辆。
日产、本田就更惨了——
前者直接腰斩,从138万辆掉到69.7万辆;
后者也从156万辆跌到85.2万辆。
可以说,放在传统车企这边,几乎全是下滑曲线,日子都不好过。
可当视角转向新能源,画风立马就不同。
特别是把目光放在比亚迪身上,往往就会发现:
它已经提前锁定年度销冠了——前8个月的销量就很夸张,目前没有任何厂家追得上!
因为数据显示,比亚迪1-8月累计销量达到263万辆,同比增长23%,销量实现多维领跑。
这是什么概念呢?
拿大众汽车来说,近半年卖了94万辆,前八个月也就卖了120.5万辆。
而丰田汽车,比大众更少,近半年只卖了80.4万辆,前八月卖了97万辆。
也就是说,这两家的销量加起来,都还没有比亚迪一家的销量高。
就这种情况,说比亚迪提前锁定了年度冠军,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关键你说人家靠政策,国外的销量不行,这也说不通。
因为不止国内,比亚迪的海外市场表现同样亮眼。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8月,比亚迪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达80464辆,同比增长146.4%;
2025年的海外累计销量已达630728辆,同比增长135.7%,占总销量的22%。
要知道,比亚迪真正大规模进军海外,也就是从2021年开始。
这个节奏,差不多等同于用几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车企20年的历程。
而之所以销量这么好,在我看来:
靠的是技术的支撑和大规模下放。
说白了,当很多车企还在把智能驾驶当成“豪车专属配置”,动辄十几二十万的车型才敢标配时,比亚迪已经把门槛打穿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鸥。
6.98万元的起售价,却直接上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放眼整个行业,它是目前最便宜、也是最普及化的智能驾驶车型。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噱头”,而是真正的规模化落地。
自年初系统发布以来,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40万辆。
仅8月份,辅助驾驶车型销量占比就高达90%,每天跑出来的辅助驾驶里程超过8700万公里。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比亚迪的智驾算法更新,几乎是靠真实车主的日常出行不断迭代,领先幅度会越来越大。
权威机构的榜单更直观:
8月智能驾驶辅助车型销量里,比亚迪一家公司就卖了26.37万辆,相当于第2到第10名加起来的总和。
再叠加灵鸢车载无人机、兆瓦闪充的超级e平台、汉L和唐L这些爆款产品,比亚迪等于在产品力和技术力两头同时发力。
所以,它的销量表现,不只是“便宜能打”,而是背后有一整套完整的技术护城河在支撑。
当然,能有今天的局面,比亚迪的路一点都不轻松,甚至可以说走得异常坎坷。
回过头看,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率先推出了F3DM插混车型。
放在当时,这是全球第一款可量产的插混车,结果呢?
一年销量不到百辆,几乎被市场当成“笑话”。
2013年,比亚迪又押注纯电,但受限于续航、电池技术和充电桩匮乏,E6、秦EV这些车也没激起太大水花。
那个时候,大多数合资车企和媒体都断言:电动车不过是“过渡品”,很难成为主流。
可比亚迪没有停。
2016年以后,它开始加大动力电池研发力度,把磷酸铁锂做到极致,2019年更是拿出了划时代的“刀片电池”。
当时很多人质疑它“成本低、能量密度不够”,结果几年后证明,安全性和寿命才是大规模普及的关键。
再到2022年,比亚迪彻底停产燃油车,成为全球第一家“全面新能源化”的主流车企。
这个决策在当时被嘲得很惨,不少人觉得它是“自废武功”。
可如今回头看,这一步直接让它甩开了迟疑不决的合资品牌。
也就是说,比亚迪能在2025年提前锁定年度冠军,并不是因为踩了“政策红利”。
而是它在过去十几年,硬是扛着无数质疑、赔本研发、甚至差点拖垮现金流,一点点拼出来的结果。
总的来看就是,比亚迪今天的成绩,不只是“销量数字”那么简单。
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底气。
想想看,十几年前,谁能想到一个国产品牌,会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领跑者?
而现在,它不仅做到了,还提前锁定冠军。
就这个表现,不管你是否喜欢比亚迪,都不得不承认,它的成绩值得称赞,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