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致歉!小米SU7 Ultra前盖争议持续升级,将全系改配

浙江国际赛车场,一位小米SU7 Ultra车主在测试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散热性能时,用鼓风机对准前舱盖风道,结果发现“几乎没有气流反应”。 他将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配文质问:“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风道,真的只是个装饰孔? ”这条视频获得超50万次播放,直接引爆了关于小米汽车产品宣传真实性的争议。

官方致歉!小米SU7 Ultra前盖争议持续升级,将全系改配-有驾

小米汽车官方紧急发布的致歉声明中,承认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功能描述存在模糊地带。 工程师在技术解析会上透露,前舱盖风道与轮毂散热系统之间确实存在2厘米的物理间隔,这导致外部气流无法直接作用于刹车系统。 但官方强调,前舱盖内部设计有导流槽,可通过负压效应带走部分发动机舱热量。 这种解释引发车评人质疑:“被动散热与主动风道冷却的效率差异,相当于电风扇和空调的区别。 ”

在小米社区论坛,用户对补偿方案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 一位ID为“赛道狂热者”的用户晒出订单截图显示,他坚持保留碳纤维前舱盖配置,认为“限量1000套的碳纤维件具有收藏价值”。 而另一位要求改配铝制前舱盖的用户计算发现,退还的4.2万元选装费相当于每克碳纤维价值323元,是航空级碳纤维材料市场价的15倍。 这种对比在知乎引发热议,有材料学博士用公式推演得出结论:若按此定价逻辑,全车碳纤维化的SU7 Ultra售价将突破300万元。

官方致歉!小米SU7 Ultra前盖争议持续升级,将全系改配-有驾

汽车改装圈流传着一段对比视频:第三方改装店提供的仿制碳纤维前舱盖,安装后导致车辆触发行人保护系统误报警。 这恰好印证了小米官方声明的关键点——原厂件通过了87项安全测试,包括模拟32km/h碰撞时前舱盖的形变控制。 但改装店老板在直播中反驳:“我们2000元的改装件同样通过国家3C认证,小米的溢价主要在品牌附加值。 ”

纽北赛道测试工程师爆料,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德国测试时,前舱盖进风口确实连接着导流管。 量产版取消该设计的原因,内部文件显示是由于行人保护法规的限制。 这解释了为何量产车风道变成了“半封闭式”结构。 资深汽车记者王晓鹏在专栏中写道:“小米陷入的困境,是所有车企在平衡性能与法规时的缩影——概念车炫技与量产车合规的鸿沟,需要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来填补。 ”

官方致歉!小米SU7 Ultra前盖争议持续升级,将全系改配-有驾

在抖音汽车垂类直播间,主播拆解小米原厂碳纤维前舱盖时,发现其六层碳布铺贴方向与兰博基尼Aventador SVJ的发动机罩工艺高度相似。 但眼尖的观众发现,小米前舱盖内侧印着“赛道模式专用”的激光标识,这与官方宣称的“日常使用完全兼容”产生矛盾。 小米客服对此的回应是:“该标识仅提醒用户激烈驾驶时注意散热效率变化。 ”

二手车商已开始调整SU7 Ultra的估价策略。 北京某豪华车商透露,选装碳纤维前舱盖的准新车收购价反而比标配版低1.5万元,“买家普遍担心后期维护成本,原厂碳纤维件单次补漆报价高达8000元”。 这与小米宣称的“五年质保”形成微妙反差,毕竟质保范围不包括日常使用中的刮擦损耗。

汽车媒体《极驾志》在赛道日活动中,同时测试了铝制与碳纤维两种前舱盖版本的SU7 Ultra。 数据显示,在连续三圈浙赛全速驾驶中,碳纤维版本刹车盘温度仅比铝制版本低8℃,这个差异尚不足以突破热衰减临界点。 总工程师李明阳在数据解读时坦言:“对于非职业车手来说,这点性能提升可能还不如换套高性能刹车片来得实在。 ”

官方致歉!小米SU7 Ultra前盖争议持续升级,将全系改配-有驾

小米社区涌现出技术流用户的逆向工程分析:通过3D扫描建模发现,碳纤维前舱盖的减重效果主要来自替换掉的原铝制盖板,而新增的风道结构实际上增加了37克重量。 这个发现让“1.3kg减重”的宣传话术陷入尴尬,有用户调侃:“原来所谓的黑科技,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重量游戏。 ”

在争议声中,碳纤维前舱盖的日产能数据意外成为焦点。 供应链人士透露,小米合作的代工厂每条产线实际日产量可达5件,与官方声明的“单模具日产1件”存在明显出入。 对此,小米质量总监在媒体沟通会上解释:“每件产品需要经过72小时应力测试,有效产能确实受限。 ”但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按当前定价,该部件年销售额可突破4亿元,这或许才是小米坚持保留该配置的根本动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