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中了一款新车,官方宣称它拥有超低的风阻系数,意味着更长的续航里程,这听起来很诱人,对吧?但紧接着,又有声音说这个数据可能有水分,实测结果大相径庭。最近,围绕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就上演了一场备受关注的“实验室数据”与“第三方实测”的对垒,甚至吸引了科技界大佬马斯克的“吃瓜”围观。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汽车科技发展的数码爱好者,我觉得这场风波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技术透明度、消费者知情权以及行业标准建设的深刻探讨,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技术与规则。
事件的起点是一位科技博主“苏黎世贝勒爷”的自费测试。他在国内权威的天津中汽研风洞实验室,对自己购买的一辆阿维塔12量产车进行了风阻系数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风阻系数为0.28Cd。这个数字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阿维塔官方一直宣传其风阻系数达到了0.21Cd(Cd值是风阻系数的单位)。要知道,在空气动力学领域,0.01Cd的差异都可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续航表现(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0.07Cd的差距意味着不小的差别。博主在视频中直言,这个结果与他预期的顶级电动车表现不符,甚至接近某些20年前燃油车的水平。视频随后也得到了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转发,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
面对质疑,阿维塔官方的回应迅速且坚决。一方面,阿维塔法务部发起了“悬赏500万元打击黑公关”的行动,表明了维护品牌声誉的决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阿维塔展现出了直面质疑的开放态度和技术自信:他们宣布将根据国家专业机构的排期,对阿维塔12进行公开的风洞测试,全过程接受外界审视,甚至公开邀请马斯克现场见证。这是一种非常硬核且透明的回应方式。
随后,阿维塔如约在5月9日联合央视财经,在重庆中国汽研风洞中心进行了一场全网直播的风洞测试。这场直播可谓信息量巨大,也让我们这些技术爱好者大呼过瘾。测试结果清晰显示:在配备官方宣称的低风阻“满配”状态下(包括电子外后视镜、空气悬架降至最低、特定的20英寸叶式五辐低阻轮毂),阿维塔12在160km/h和120km/h两种工况下,测得的平均风阻系数均在0.217Cd左右,与其官方宣传的0.21Cd非常接近(误差仅约3.3%)。这有力地证明了阿维塔官宣数据在特定配置和测试条件下是可靠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博主的测试结果和官方的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难道是有人在说谎?
事情显然没有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深入分析双方提供的测试细节,我们能看到几个关键的技术变量:
1.车辆配置差异: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博主测试的车辆是他自己购买的、消费者实际拿到的量产版本,配备了普通的物理后视镜、非空气悬架(车身高度未降至最低)、以及运动风格轮毂。而阿维塔官方直播测试的车辆,则使用了电子外后视镜、空气悬架(降至最低姿态)、以及特定的低风阻轮毂。
电子外后视镜 vs 物理后视镜: 文档中详细解释了电子外后视镜的优势。它体积更小、造型更流线(水滴形截面),能有效减少气流分离和干扰。据中国汽研数据,电子外后视镜相比传统后视镜可降低风阻约0.018Cd(降阻率7%)。阿维塔自身也宣称其电子后视镜贡献了-0.009Cd的优化。
空气悬架(最低姿态): 理想汽车的专家曾在社交媒体指出,空悬下降2cm,可使风阻系数降低约0.007Cd。更低趴的车身姿态能有效减少底盘下方的乱流。
低风阻轮毂 vs 运动轮毂: 低风阻轮毂通常采用更封闭的设计和特定的辐条形状(如阿维塔直播用的“叶式五辐”),能大幅减小车轮转动引发的湍流。宝马等厂商的数据显示,这类轮毂可降低风阻约0.01Cd。而运动轮毂往往更注重散热和视觉效果,开口更大,对风阻的优化有限。在直播中,当阿维塔12换上运动轮毂后,风阻系数确实显著上升。
其他细节: 官方测试时主动进气格栅处于关闭状态,车身姿态严格对齐;博主测试的车辆则是日常使用状态。
2.测试条件与机构差异:
风速: 阿维塔官方测试采用了160km/h的风速,而博主测试依据的国内通行团体标准通常使用120km/h。同济大学专家指出,更高的风速下气流可能更平稳,数据可能更优(优化幅度约5%-8%)。
风洞本身: 文档提到,不同的风洞实验中心(天津、重庆、上海)由于地理位置(海拔、气候)等客观因素,测试结果可能存在微小差异(约0.008Cd左右),但这远不足以解释0.07Cd的差距。关键在于测试车辆本身的配置。
车辆状态: 博主测试的是自己的“上过路”的量产车,而官方直播使用的是原厂新车。专业人士分析,新车在钣金接缝平整度上可能略有优势(约影响0.005Cd),但这同样是次要因素。
所以,真相很可能是:双方都没有“造假”,但测试的对象(车辆配置)和部分条件确实不同。 这就像让两个“苏炳添”比赛跑步:一位穿着顶级的专业钉鞋和紧身比赛服(满配版阿维塔),另一位穿着普通运动装和平板鞋(博主测试的常规版阿维塔),在相同的跑道上,跑出的成绩自然会有差异。前者代表了技术潜力,后者则反映了部分消费者的实际使用状态。
这场风波也无意中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像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向广大消费者和行业揭示了风阻系数测试背后的复杂性和变量。
1.打破“单一数字”迷信: 阿维塔在直播中史无前例地展示了六种不同配置组合下的风阻系数结果,差异从0.217Cd到接近0.3Cd。这清晰无比地告诉我们:风阻系数绝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它高度依赖于车辆的具体配置(后视镜类型、轮毂样式、悬架高度、甚至进气格栅开关状态)和测试条件(风速标准、风洞环境)。车企在宣传时,只提一个“破纪录”的数字而不说明具体工况,很容易造成误导。
2.推动行业标准与透明度: 事件暴露了国内风阻测试标准化的不足。目前主要依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20年发布的团体标准(T/CSAE 146),缺乏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多位专家(如中汽研风洞负责人、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在事件中或后续报道中呼吁:车企应在宣传中强制标注详细的测试工况(风速、车辆配置等),就像油耗标注NEDC或WLTC一样。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建立更严谨、透明的国标,是化解信任危机的必由之路。
3.消费者认知的升级: 这场风波让更多消费者意识到,风阻系数虽然重要(尤其在高速续航方面),但它只是影响电动车续航的众多因素之一。电池容量、电机效率、驾驶习惯、环境温度(尤其是冬季续航缩水和热泵空调普及度)等因素同样关键,甚至在日常城市通勤中更为重要。车企过度聚焦于实验室极限风阻参数的营销,有时会偏离用户高频场景下的真实痛点。
4.平衡技术与实用: 追求极致风阻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但文档也提到了一些潜在问题:激进的风阻优化可能导致造型趋同(大家都变成“水滴”状),甚至可能在某些设计上(如早期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争议)牺牲用户体验或安全。工信部正在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国标的意见,正是对这种平衡的重视。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
结语:一场风波,一次进步
阿维塔12的“风阻门”,从一场充满火药味的质疑开始,最终通过公开透明的直播测试和技术细节的深入讨论,演变成为整个行业提升认知、推动规范化的重要契机。它有力地说明了:专业的数据需要专业的解读,而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在透明和标准之上。 阿维塔敢于公开实测、详细展示多工况数据的做法,值得肯定,也为行业树立了应对质疑的良好范例(正面)。
我们乐于看到更多车企以开放、透明的方式展示其技术实力,更期待统一的国家标准和强制性的工况标注政策尽快落地。这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当每一个宣称的“突破”都能经得起不同条件的检验和解读时,技术的魅力才能真正转化为用户的信心和市场的繁荣。这或许是这场风波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