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关键部件其实就是发动机,日本车在国际市场那么火热,主要还真是靠他们的发动机技术牛掰。早些时候,日本媒体还说过,让中国再给个五十年,也追不上他们的发动机水平。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发动机方面下苦功夫,自主研发也收获了一些成效,但跟日本比起来,确实还差点意思。为何我们拆了那么多日本的发动机来研究,结果还是没法搞定?专家们归纳出了三大难题。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日本就在汽车行业用心经营了。当时,二战刚结束,日本的经济逐步好转,他们的汽车公司开始拆解欧美的发动机来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企业才算逐步掌握了关键技术。
目前,日本发动机最大的优势就是省油耐用。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里,日本车的份额还挺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动机省油、开起来稳当。油价上涨的时候,大家更偏向买日系车。
从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就开始引进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买了上百台回来拆开研究,测量零件的尺寸,分析结构设计。不过拆开一看才知道,日本的发动机每个零件咬合得非常紧,核心技术隐藏得很深,我们一时半会儿还摸不到底。
不是说拆不下来,而是在重新组装的时候,精度达不到,一装上去发动机就出毛病。有些修车厂修日系车的发动机,拆完修好后再装回去,根本装不回去,只能送回日本的原厂去处理。
专家说,第一大难题就是工匠精神的差异。在日本的工厂里,很多岗位是世代相传的,父亲干一辈子螺丝工,儿子就接着干这活儿。他们对待工作特别用心,出点错就觉得丢人。
在中国,蓝领技术工人相对稀少,白领反而占多,大家普遍更喜欢待在办公室里,不太热衷于钻研一线的技术活。结果呢,就是在发动机这种需要细致手工调节的领域,我们缺乏那些一流的工匠。
第二个难题是材料质量差异明显。日本的发动机零件小巧、噪音低、省油,完全仰仗优质的材料。他们的钢铁比咱们的还轻,晶体结构更均匀,耐高温、耐磨,还挺柔韧,能在高原那种恶劣环境下正常使用。咱们的钢铁这几年进步不少,产量居世界前列,但在精练工艺上还存在不足,加工的时候容易变形,难以达到他们的标准。
中机床的问题也挺明显。日本的机床精度那是没得说,能加工出微米级的零件,可咱们的机床有时候达不到这种水平,结果在复制零件时公差大,整台发动机运行不稳,出问题很正常。
第三个卡点就是专利壁垒了。日本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从2010年到2023年,他们的发动机相关专利申请超过7万件,有时候两个铆钉都想搞成专利。即使咱们搞定了前边那些难题,做出差不多的产品,企业也不敢轻易冒这个风险。
这些难题可不是孤零零的,反而互相牵扯、影响着。材料不行,再厉害的工匠也难造出精准的零件;专利卡得紧,研发的成果也难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要知道,日本的发动机技术不是一下子就满天下的,最开始也是靠拆解别人的机件起步,但经过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我们现在虽然在追赶,但起步晚,基础也比较薄。
不过呀,中国在发动机这块也不完全是空白。像奇瑞这些年坚持搞自主研发,不靠模仿别人的发动机来套公式。他们自己画设计图,反复试错,虽然风险挺大,有时候销量也会掉点,但技术水平确实在不断提升。
专家们提到,要超越日本的发动机水平,得从基础做起。首先,要培养更多技术工人,弘扬工匠精神,现在国家也在号召,蓝领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接着,还得在材料研发上花大力气,提升钢铁的纯度,开发出新型合金,用心提升整体品质。再有,专利方面也得靠自主创新,申请属于自己的专利,这样才能打破日本设的壁垒。
日本发动机的领先不是神话,要想搞定,得拆开百台都难以复制,主要是工匠、材料和专利这三块难题。但是中国感觉挺在路上,新能源这块咱们得下血本去钻研。别自己贬低自己,只要坚持努力,完全有希望追上,甚至超过他们。
从长远来看,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走在前头啦。比亚迪这些公司,电池技术挺厉害的,专利申请也不少。日本方面,电动化转型步伐有点慢,电池技术落后于中国一些。丰田这几年推混合动力挺积极的,纯电动方面就显得有点弱了。
2021年,日本买了五菱回去研究,又拆解了比亚迪海豹。他们都承认啊,中国的电动车成本控制得不错,集成度也很高。到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超过800万,稳居世界第一。日本的汽车厂商也开始向我们学习,丰田和比亚迪还在合作开发电池呢。
中国在航天发动机方面已经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绝大部分火箭都搭载国产发动机,表现稳定靠谱。至于内燃机吃紧,我们转向新能源,这条路走得挺对的。相信不久之后,日本也会来向中国学习电动汽车的技术。
汽车产业可以说是国家硬实力的一面旗帜。中国市场庞大,发展潜力无限。只要克服三个关键难题,发动机方面也能走在前列。期待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一线岗位,进行技术创新,那时候,日本的发动机在中国可就不是传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