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法系车。
一说起雪铁龙,很多老司机脑子里可能还会浮现出当年富康皮实耐用的样子,或者对它那种“底盘大师”的调校功力津津乐道。
但现实是,这些年法系车在咱们国内市场的声音是越来越小了,甚至快成了很多人购车清单里被遗忘的那个选项。
就在大家觉得它可能要“躺平”的时候,雪铁龙突然搞了个大动作,旗下的紧凑型SUV C5 AIRCROSS,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天逸,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换代了。
而且这次不是小打小闹,一上来就摆出了轻混、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三个版本,一副要跟上时代潮流,重新回到牌桌上的架势。
那么问题来了,在如今这个被国产新能源车“卷”到飞起的市场里,雪铁龙这套组合拳,究竟是法兰西雄狮的觉醒怒吼,还是在被市场淘汰前的一次挣扎呢?
首先,我们得把雪铁龙这次拿出的“三道菜”仔细品一品,看看成色到底怎么样。
第一道是1.2T三缸发动机配上一个48V轻度混合动力系统。
坦白说,这道菜可能不太合咱们中国消费者的胃口。
这么多年了,“三缸发动机”这四个字在国内市场上就像个魔咒,不管厂家怎么宣传自己的技术有多先进,用了多少平衡轴来抑制抖动,但大多数老百姓心里那道坎就是过不去。
总觉得三缸机天生就抖,不够稳定,开出去没面子,将来卖二手车也掉价。
现在给它加上一个48V轻混系统,作用更多是为了应对欧洲那边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顺便在你等红绿灯起步的时候,让车子启动得更平顺一些。
指望它能带来多大的燃油经济性改善或者动力体验提升,其实并不现实。
所以,这个版本大概率是雪铁龙为了保住欧洲市场而推出的,拿到中国来,恐怕很难成为销售主力。
第二道菜,插电混动版,这才是这次换代的重头戏,也是最有看点的地方。
官方公布的纯电续航里程是86公里,用的是WLTP测试标准。
这个标准相对来说比我们国内常见的CLTC标准要更接近真实使用情况一些。
86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里上班的通勤族来说,每天来回的路程可能也就三四十公里。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家里能装充电桩,基本上可以把这台车当成一台纯电车来开,一个星期充一两次电就足够了,加油站可能一个月都去不了一次,用车成本能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而且,它还能上绿牌,在很多限牌城市,这就解决了最大的刚需。
从数据上看,这个续航水平放在今天的市场上,算是达到了主流水平,不过不失。
比如跟市场的标杆比亚迪宋PLUS DM-i比,人家入门版的纯电续航也到110公里了(虽然是NEDC标准),所以雪铁龙这个只能说是跟上了,但并没有做到超越。
这张牌打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它能不能在价格上给到诚意。
第三道菜是纯电动版,提供了两种续航选择,分别是520公里和680公里(同样是WLTP标准)。
我们知道,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实际开起来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特别是在冬天开空调或者跑高速的时候。
我们姑且按八折来算,实际续航大概在400多公里到500多公里这个范围。
这个成绩,在2024年的中国纯电动车市场里,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
现在我们的国产品牌,续航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700公里续航都快成了标配,大家开始卷800V高压快充技术,充电速度越来越快。
雪铁龙的纯电版,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技术亮点,它更像是一个追赶者,努力地跟上大部队的步伐,但想成为领跑者,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完了动力,我们再来看看车子的“内涵”。
新款C5 AIRCROSS的内饰设计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换上了一块13英寸的悬浮式中控大屏和全液晶仪表盘,整个驾驶舱的科技氛围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法系车在设计上总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次也没有完全随波逐流,保留了一些个性。
而且它支持苹果的CarPlay和安卓的Android Auto手机互联,对于习惯用手机导航和听歌的年轻人来说,这一点还是挺方便的。
但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大家对“智能化”的定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们的国产车,已经把车机系统玩出了花。
华为的鸿蒙座舱、高通的骁龙8295芯片、可以连续对话的智能语音助手、车里K歌、看电影、打游戏……这些功能正在快速普及。
车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影音娱乐系统,而是一个智能化的移动空间。
相比之下,雪铁龙这套车机系统,它的流畅度怎么样?
本地化的应用软件多不多?
语音助手聪不聪明?
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如果它还停留在只能导航听歌的阶段,那在智能化体验上,恐怕就要被我们的国产品牌甩开好几个身位了。
最后,我们把这台全新的C5 AIRCROSS放到中国这个堪称“地狱级别”的竞争环境里,看看它要面对的都是些什么样的对手。
在插电混动SUV领域,比亚迪的宋家族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凭借着成熟的DM-i技术、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旁边还有理想、问界这样的新势力,它们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和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成功抓住了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雪铁龙想要在这里面抢到一块蛋糕,难度非常大。
它的优势可能在于法系车一贯出色的底盘调校和驾驶质感,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他们买车时首先考虑的可能是空间大不大、车机聪不聪明、坐着舒不舒服,而不是劈弯的极限有多高。
而在纯电市场,竞争更是激烈到刺刀见红。
从十几万到三十几万,每个价位区间都挤满了各种产品力超强的国产车型。
雪铁龙的品牌影响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合资”的光环也日渐褪色。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力和性价比。
所以,绕了一大圈,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价格。
如果雪铁龙这次能放下身段,给出一个真正有诚意的、能和同级别国产车正面抗衡的价格,或许还能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底盘功底,吸引到一部分追求个性和驾驶体验的消费者。
但如果它依然抱着合资品牌的架子,定一个不痛不痒的价格,那么市场留给它的机会,恐怕真的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