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看自己爱车的参数配置表时,或者在听销售顾问介绍时,都会注意到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最大扭矩转速区间”,比如“1750-4400转/分”。
看到这个数据,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会浮现在脑海里:既然发动机在1750转的时候就已经拿出了最大的力气,并且能一直把这个最大的力气保持到4400转,那么转速再往上走,超过4400转,还有什么意义呢?
仪表盘上刻度到七八千转,难道只是个装饰,提醒我们不要超过那个红线区吗?
当我们在高速上需要急加速超车,一脚油门下去,眼看着转速表指针呼啸着冲破4400转,这会不会是在白白浪费燃油,甚至对发动机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驾驶者,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个事情彻底说清楚。
首先,我们要理清一个在汽车圈子里流传很广,但又极易被误解的观念。
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加速看扭矩,极速看功率。” 这句话本身没有根本性的错误,但它的迷惑性在于没有讲清楚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谈论的“扭矩”到底是指哪里的扭矩。
我们通常在参数表上看到的,比如300牛·米,这指的是发动机自身曲轴输出的扭矩。
但这股力量,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地面来推动汽车前进。
这就好比一个力气很大的人,他能举起很重的东西,但这不代表他短跑就一定很快。
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见的重型柴油货车。
这些车辆的发动机扭矩非常惊人,动辄上千甚至两千牛·米,这个数据远超大部分高性能跑车。
如果单纯按照“加速看扭矩”的说法,那么在红绿灯路口,应该是这些货车一马当先,把旁边的轿车和跑车远远甩在身后。
但现实情况我们都清楚,货车起步虽然稳健有力,但加速过程相对缓慢,而那些发动机扭矩数值远不如它的家用轿车,却能轻松地完成超越。
这就说明,发动机自己有多大力气,和最终车子能跑多快之间,还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个关键环节,就是我们汽车上不可或缺的变速箱。
变速箱扮演的角色,可以理解为一个“力量放大器”。
它的工作原理,和我们骑的变速自行车非常相似。
当我们要骑车爬一个很陡的坡时,我们会把链条挂在后面最大的那个齿轮上。
这时候,我们感觉脚蹬起来很轻松,踩得很快,但车子前进的速度比较慢,可是每一下踩踏都充满了力量,能轻松地克服坡道的阻力。
汽车的变速箱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我们挂在一挡时,变速箱内部的齿轮组合会形成一个最大的传动比。
这个“传动比”就像一个放大倍数,它会把发动机输出的扭矩进行数倍的放大。
比如,一台发动机输出300牛·米的扭矩,经过一个传动比为4:1的一挡齿轮放大后,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情况下,传递到下一环节的扭矩就变成了1200牛·米。
这股被放大了的强大扭矩,再经过车桥的进一步处理,最终传递到车轮上,才是真正推着汽车向前冲刺、带给我们强烈推背感的“轮上扭矩”。
所以,决定车辆瞬间提速能力的,是这个经过层层放大的“轮上扭矩”,而不是发动机那单一的原始扭矩数值。
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把转速拉到4400转以上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请出另一个真正的主角——功率。
如果说扭矩代表的是发动机单次用力的“劲儿”有多大,那么功率就代表了发动机在单位时间内能持续不断地用多少“劲儿”,它是一个包含了力量和速度的综合指标。
有一个基础的计算公式是这样的:功率 = 扭矩 × 转速 ÷ 9550。
从这个公式我们能看出,功率是扭矩和转速共同作用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一台典型的涡轮增压发动机。
在1750转到4400转这个区间,它的扭矩输出确实达到了顶峰,形成一个平坦的“扭矩平台”。
我们假设在这个平台上的扭矩是350牛·米。
在2000转时,它的输出功率大约是73千瓦;而当转速提升到4400转时,虽然扭矩数值还是350牛·米,但因为转速翻了一倍还多,它的输出功率已经飙升到了大约161千瓦。
可以看到,在扭矩不变的平台期,转速越高,发动机实际对外做功的能力(也就是功率)就越强。
最关键的部分来了。
当转速超过4400转,由于涡轮增压效率、发动机进排气等因素的限制,扭矩开始从峰值滑落。
比如,当转速达到5500转时,扭矩可能下降到了300牛·米。
很多驾驶者看到扭矩下降了,就会下意识地认为发动机“没劲儿”了,应该升挡了。
但我们再用公式算一下此时的功率:300牛·米 × 5500转 ÷ 9550 ≈ 173千瓦。
结果一目了然。
虽然扭矩值降低了,但因为转速的显著提高,发动机在5500转时输出的总功率,实际上比在4400转扭矩峰值时还要高!
这173千瓦的功率,才是这台发动机在那一瞬间所能爆发出的最强能量。
这股更强大的能量通过变速箱传递到车轮上,即便因为挡位升高导致扭矩放大的倍数变小了,但最终作用在车轮上的驱动力,依然会比在低转速、低挡位时更强。
因此,要想获得车辆最极致的加速性能,我们的目标不是死守在最大扭矩区间,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发动机工作在它的“最大功率区间”附近。
正确的做法是在需要全力加速时,深踩油门,让转速指针冲向那个功率的顶峰(通常在5000-6000转),然后在峰值点附近升挡,让转速回落后正好又处于高功率输出的范围,如此反复,才能把发动机的潜力压榨到极致。
那么,那个宽泛的“最大扭矩平台”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它的价值,恰恰体现在我们日常驾驶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上。
毕竟,我们绝大多数的用车场景都不是在赛道上争分夺秒,而是在城市里跟车、在高架上巡航、在需要并线超车时。
在这些情况下,一个宽泛的低转速扭矩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意味着在1750转这样很低的转速下,发动机就已经准备好了它最强的“力气”。
你不需要频繁地降挡、拉高转速来获取动力,只需轻点油门,车子就能给出积极而线性的响应,从容地完成提速和超车,整个过程平顺、安静且高效。
这为驾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高级的行驶质感。
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许多国产主流品牌的发动机,比如长安的蓝鲸动力、奇瑞的鲲鹏动力等等,都非常注重打造这种低转速高扭矩、扭矩平台宽泛的输出特性。
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工程师对国内实际用车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他们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家庭用户来说,日常驾驶的轻松惬意,远比极限状态下的零百加速成绩更为重要。
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正是中国品牌汽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信赖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爱车,既能享受它在扭矩平台带来的从容与舒适,也能在需要时,果断地拉高转速,去唤醒它隐藏在功率巅峰的真正激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