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我朋友在贵阳提的高山8,刚好28万左右落地这事儿,真让人有点儿心里发毛。你想想,现在市场上同价位的车,尤其这种科技含量很高的车型,价格都挺碎的。高山8个价格大概是30.98万,除掉车损0.3万、一些杂费0.7万,再加个1.5万的补贴,算下来大概28.48万落地。这个掉价还算可以接受,但主要是你细算一下,某些环节其实就是虚的。
我算了算,高山7的起步价在差不多28.58万,减掉同样的车损和补贴,会落到26.08万左右。这个差价,是不是其实很敏感?市场价格在变,政策也在变。
这里得插一句,大家不要以为调价是偶然,很多时候政策+商家套路互相配合,有时候都觉得像是默契。不管怎样,补贴一结束,价格瞬间就变回原来水平。补贴算下来,能让刚提到的两款车落地价差个2万出头,实际上,差别是挺大的。
但话说回来,我就琢磨,真正的技术含量,比如高山7的配置——价钱差不多可以再砍一砍的。配置一砍,价格就能打下来,愿意不?这车的科技感,除非真拼配置,否则价格其实可以更接地气点。你说,厂家真不会亏本吧?羊毛出在羊身上,总得有人吃亏。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朋友提车的照片,发现车里面的小细节还挺讲究的。像那些智能辅助,其实是技术贴,成本不低。可如果再普通点,省点料,价格还能更低。谁都不可能无成本操作。
这里也得承认,市场的动态超出我的预料。未来政策不稳定,购置税减免突然撤掉,车价就可能直接反弹到原来的水平。你觉得,现如今的价格是真的市场调节出来的吗?还是说商家提前埋下的伏笔?我一直不太相信市场完全靠自由,很多时候是暗中调控。
嗯,回到刚才的问题:补贴结束后,这车的落地价是多少?如果补贴算成一笔赠金,差不多25万左右就能打到手。现在取消补贴了,算一算实际 —— 目前的市场价,估计要27万出头,甚至接近28。
这中间我不禁要问你:你觉得,除去补贴,就是市场的正常状态?还是说,有时候我们被优惠骗得太狠了点,还记得去年大家疯狂抢的那波购车促销,其实都没少套路。
商家折腾的套路也不少。有次别的朋友买车,销售说:就这个价格,快定吧,不然明天登记都没有。结果隔天政策又一变,价格又涨了。大概大家都在猜:这算推拉策略,还是市场真有波动?我觉得,可能都算,但更多是一种调控性质的操作。
说不定,还有隐藏的趋势在里面。某些热销车型,厂家其实本想拼价格,但又怕亏太多,只能用补贴和优惠冲刺销量。一旦补贴结束,全线回到理性,价格就变回原价。但你看,市场上的真价和便宜价之间,差距其实挺大的。
我尤其琢磨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某些车型从价格看,突然变得亲民,其实是假的?用供应链比喻,就是流动资产和存货的关系。商家可能积压了不少货,只能用低价给出货,实际上经销商也清楚,用户买的不一定是价格,而是话题和优惠。
买车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用得顺不顺手。价格在变,配置在变,但我其实更关心用车的实用感。朋友最近换的那辆车,开了半年了,平均油耗能到6.8L/百公里,这个数字真让我意外。油耗一方面是看技术,另一方面,驾驶惯也关键。
但我还真没细想过:是不是,所谓科技含量高的车,其实油耗也没那么低?只是我们被某些高科技标签迷了眼?我猜测,这个样本其实不够大,不能一刀切。
等等,我也有个奇怪的猜测:是不是厂商的科技背书,其实只是市场的噱头?毕竟,有多少人会详细算过百公里成本?我自己大概算了一下,油钱加上保养,差不多每百公里8块钱左右,在偏城市道路。
这背后,也涉及到一件很实际的事:你每天上下班,能用到极致的高科技配置吗?我觉得,很多配置其实不少人用不到,只是装饰。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花大价钱换个面子。
我越来越觉得,买车还是要看心里值,别的都可以妥协。价格差不多、配置可以接受、用起来舒服,比什么都重要。
But,这个行业真难搞。商家套路、政策变动、市场波动像一场没有剧本的戏,我就不禁在想:我们是不是在看一个打着高科技幌子的价格战?还是说,这些车,真能带来用车的快乐。这个,等我下一次再细聊。
——
你有没有觉得,某些新车型(无论品牌)在价格上其实只是稍微调了一点就能赚翻?还是说,这个行业总有个底价,没人愿意告诉你?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