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卡风光不再,大运也难逃厄运,原因何在?

刷到重卡行业的销量报告,心里还挺感慨的,以前风头正劲的三一重卡,现在好像没那么猛了,连带着大运这种曾经想在重卡圈分杯羹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绵不是行业内的人,但看了这么多报道,也想琢磨琢磨,这到底是为啥?

三一重卡风光不再,大运也难逃厄运,原因何在?-有驾

先说说三一重卡吧,当初它刚出来的时候可真是黑马中的黑马,53 秒卖光 500 辆重卡,46 秒售罄下一批,价格比同配置的竞品便宜 5 万到 8 万,卡友们都抢疯了… 那时候谁能想到,没几年功夫,它就慢慢 “哑火” 了?

绵一开始以为,三一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毕竟以前那么牛… 后来查了查行业数据才发现,不是暂时的,是整个行业环境和自身问题都凑到一块了。

三一重卡风光不再,大运也难逃厄运,原因何在?-有驾

首先得说,三一早期的优势太依赖「低价」了,可低价这东西,是最容易被模仿的。 一开始三一靠整合供应链,拿到便宜的零部件,能把价格压下来,可后来其他企业也跟着打价格战,尤其是传统的重卡巨头,比如重汽、一汽,人家规模更大,供应链议价能力更强,慢慢就把价格差距给拉平了。

等价格优势没了,卡友们就开始挑别的了,比如发动机靠谱不靠谱、售后服务跟不跟得上… 这时候三一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它后来搞了个「三一动力」,自己生产发动机,可比起潍柴、康明斯这些做了几十年的品牌,卡友们心里没底。

举个栗子,有卡友说,以前买三一配潍柴发动机的车,跑百万公里都没啥大问题,换了三一动力之后,小毛病明显多了,维修次数也变多,你说卡友靠车吃饭,总坏怎么行?

而且绵发现,三一好像有点 “重营销、轻研发” 的意思。 早期靠互联网卖车、搞预售,确实很新颖,可重卡这东西不是快消品,得靠长期的技术沉淀。

有报道说,这几年重卡行业的研发费用占比平均在 4% 左右,可三一的研发费用占比居然降到了 3.2%,比行业平均还低… 研发投入不够,技术迭代就慢,尤其是在新能源重卡这块,三一虽然早早就布局了,可没做出啥突出的东西。

比如纯电重卡,人家宇通、远程都有成熟的换电模式了,三一还在靠充电模式;氢燃料重卡更是落后,连宇通的零头都不到。 反观传统巨头,重汽搞了「S-TED 电驱桥技术」,一汽直接发布了氢能源重卡的完整产品线,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更要命的是,三一的人才流失也挺严重的。 据说现在各大重卡企业的研发团队里,都有从三一跳槽过去的工程师,甚至还有不少核心骨干… 人才一走,新品研发就慢了,以前三一半年就能出一款新车,现在一年都见不到一款有新意的产品。

懂的都懂,研发不是靠一两个人,是靠整个体系,人才散了,体系就弱了,想追都难。

说完三一、再看大运,它的情况比三一还难。 大运本来是做乘用车的,后来看到重卡市场有机会,就跨界进来了,可重卡这行真不是随便就能玩的。

它一开始也是跟着三一走低价路线,可比起三一、大运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差远了,拿到的零部件价格没优势,质量也没保障,结果就是车卖得不贵,但毛病不少。 有行业数据说,2024 年上半年大运重卡的销量同比下滑了 20% 还多,在行业里排名也越来越靠后。

大运最大的问题是「没找到自己的定位」,它既没有传统巨头的技术积累,也没有三一早期的营销创新,就是跟着别人后面跑。 传统重卡市场,它抢不过重汽、一汽;新能源重卡市场,它又跟不上宇通、远程,最后就成了 “两头不靠”。

而且大运的售后服务也不行,很多偏远地区都没有服务站,卡友的车坏在半路上,得等好几天才能有人来修,耽误了运输,卡友自然就不买账了。

其实绵觉得,三一和大运的困境,本质上是「准新企业在传统制造业里的通病」:太想靠短期的模式创新来弯道超车,却忽略了制造业最核心的「技术沉淀」和「体系能力」。

重卡不是简单的零部件组装,它涉及到发动机、底盘、电控系统的匹配,还得经过长期的可靠性测试,比如一辆重卡要跑百万公里,经历高温、低温、高海拔各种环境,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投入,不是靠小聪明就能搞定的。

再说说大环境,这几年重卡行业本身也不好过。 货运量下滑,运价也低,卡友们买车更谨慎了,以前可能三年就换一辆车,现在得用五年甚至更久。

而且新能源重卡虽然是趋势,但补能设施跟不上,全国的重卡充电桩还不到 10 万个,换电站更是只有几百个,尤其是跑中长途的卡友,根本不敢买纯电重卡,怕半路没电。 这种情况下,大家更愿意买靠谱的传统品牌,准新企业的生存空间就更小了。

三一重卡风光不再,大运也难逃厄运,原因何在?-有驾

不过绵也不是说三一和大运就没机会了,关键是得找对方向。 比如三一、要是能把研发投入提上来,好好打磨「三一动力」的质量,在新能源重卡的细分领域比如港口、矿区做出优势,还是有希望的。

港口和矿区的重卡都是固定路线,补能方便,而且对价格敏感,正好适合三一。 大运则可以聚焦区域市场,比如在自己的老家山西,做针对煤炭运输的重卡,毕竟山西煤炭运输需求大,大运在家门口有地缘优势,售后服务也能跟上,慢慢积累口碑,总比在全国市场瞎折腾强。

还有一点很重要,重卡行业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越来越受重视了。 以前卡友只看买车价,现在更看重 “买车 + 油费 + 维修费 + 残值” 的总费用。

比如一辆车虽然贵 2 万,但油耗低,一年能省 1 万油费,三年就省回差价了,卡友肯定愿意买。 三一和大运要是能在油耗、可靠性上多下功夫,就算价格稍微高一点,卡友也能接受。

最后绵想说,制造业真的得耐住性子,不能追求短期的风光。 我国的重卡行业在全球都是很厉害的,比如重汽、一汽的出口量都排到世界前列了,这都是靠几十年的积累。

三一和大运作为后来者,得沉下心来做技术、做产品,别想着走捷径。 毕竟卡友们要的不是 “便宜的车”,是 “能赚钱的车”,只要车靠谱、能帮卡友赚钱,就不愁没市场。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