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德国莱比锡工厂的组装线正在全速运转,新下线的第四代1系两厢车排队等待装船。 这批车的目的地是德国慕尼黑的4S店,而中国消费者只能在展厅看到最后一台国产三厢1系的库存车。 这台长度4.36米的小车藏着宝马的战略布局:用1.5T轻混降低欧洲税费压力,凭4.9秒破百的M135收割钢炮玩家。
新1系的前脸设计更锋利了。 双肾格栅首次加入银色横杠分隔,远看像被切开的巧克力块。 自适应LED大灯向内收缩成尖角,比老款凶悍不少。 宝马首次为1系提供双色车身选装,黑色车顶在标准版上要加价900欧元。 M135版本更夸张,前包围改成梯形进气口,刹车卡钳标配宝马蓝。
德国工程师将车身延长了42毫米,高度增加25毫米。 后门打开后的腿部空间多出三指宽度,2670毫米轴距实测能塞进28寸行李箱。 不过车顶下滑曲线比上代更陡,身高1.8米的乘客在后排会扫到头发。 真皮包裹的电子挡杆旁边是手机无线充电板,杯架深度刚好放得下星巴克大杯。
两块液晶屏组成核心控制区。 左侧10.25英寸仪表盘显示导航地图时,右侧10.7英寸中控屏会自动切换成媒体菜单。 触控空调温度需要划开二级菜单,方向盘加热键被整合在方向盘多功能区。 新iDrive9系统支持双指缩放地图,实测语音识别德文地址的准确率超过95%。
动力组合玩出了新花样。 入门版118搭载1.5T三缸机配48V轻混,最大168马力够用但别指望推背感。 要性能就得选M135 xDrive,2.0T发动机压榨出317马力。 运动模式下换挡速度0.16秒,实测百公里加速4.9秒没水分。 全系标配的7速双离合带弹射起步功能,普通版油耗数据还没公布,但48V电机在怠速时能省15%燃油。
经销商展示厅贴着详细价目表。 118基础版标价2.99万欧元(约27.7万元),选装哈曼卡顿音响再加800欧元。 M135定价5.29万欧元(40.4万元),比奔驰AMG A35便宜3000欧元。 慕尼黑宝马中心经理透露订单组成:75%客户选择中配120车型,35岁以下年轻用户占比首次超过四成。
英国车主更在意驾驶辅助。 车道保持系统在时速60公里以上自动激活,方向盘震动提示频率比3系更高。 自动泊车现在能识别斜向车位,但狭小空间仍需手动干预。 全系标配六安全气囊,后排座椅采用钢制骨架加强抗冲击性。
法兰克福的宝马直营店里,技术人员演示后备厢灵活度。 第二排座椅放倒后形成平整空间,实测能塞下两辆折叠自行车。 地板下藏着补胎工具包,应急情况下不用换备胎。
慕尼黑街头已有新1系上路测试。 墨绿色车漆配合枪灰轮毂很吸睛,但四出排气在城区行驶略显高调。 当地论坛热议改装方案:德国MTE tuning工作室推出三阶程序,刷ECU能把M135提升至380马力,代价是失去原厂质保。
中国消费者想买只能找平行进口商。 上海某进口车行挂出预售信息:“欧版1系两厢车定金10万,到港价约39万元”。 对比已经停产的国产1系三厢版,这个价格翻了两倍还多。 宝马沈阳工厂去年底彻底停产老款1系,生产线转去组装加长轴距的2系轿跑车。
日本市场比中国幸运些。 东京六本木的宝马展厅摆着右舵版实车,销售人员说顶配车型含税价680万日元(约31.8万元)。 当地媒体测算年持有成本:比本田思域贵42%,但比同性能的奔驰A级AMG便宜18%。
宝马集团产品线负责人克劳斯·泽尔默在内部会议确认:“当前没有引进新1系的规划”。 中国在售最便宜的宝马是优惠后27万的i3纯电车,空间比新1系多出半排座位。 销售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紧凑型燃油豪华车销量下滑61%,新能源车抢走71%市场份额。
德国工厂七月初产能拉到每月八千台,生产线上每90秒就有一辆新车下线。 首批车主九月中旬提车时,会收到碳纤维钥匙壳和宝马M赛道体验券。 这些欧洲车主不知道的是,他们手握方向盘时,中国年轻人正在新能源展厅体验宝马iX1的AR驾驶辅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