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陪外甥去看车的这回经历,还真让我这老油条第一次感受到分期和全款价格能反差这么大,差点把我俩气炸了。你们说,全款买车居然比分期还要贵?这逻辑我一开始压根没理顺过来。
最开始,我们按照惯例就先跟销售砍价。那小伙子一脸热情,频频点头,给的裸车价是9万左右。外甥说:就这价吧,分期能接受。双方现场确认了分期付款的细节,包含了利率、手续费,基本谈得明明白白。我还嘀咕,这下总算省得以后再跑来跑去烦心了。结果,快递签字的时候,外甥突然说:家里凑了点钱,想全款结账,图省点利息和月供的麻烦。
你猜咋样?销售脸色立马阴沉下来,一反和气,嘱咐我们:全款得按9万6算,不然没人干。我当场懵了。手里一摞钞票,你告诉我不是从银行那边融资,是现钱买,怎么还贵了6千块呢?完全不符合常理。试问,有全款买车比分期还贵的先例吗?我绝对没见过。
想着这肯定是奇葩店家的套路,干脆换家同品牌4S店重新走流程。你说拜托,换了人不换套路,另一家那边也一样,刚谈好分期价,转全款立马升级价钱,而且死活不给优惠。还有个所谓专业销售跟外甥一番劝说,说办分期多划算,现金压力小,还送价值八千多的装饰和保养。外甥一句话顶回去,手续费都五千多,这送的东西不就是我钱买的吗?那销售尴尬得不行,嘴皮子动了好几下说不出话。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流水账,他说自己买车时也是被这种套路折腾得够呛,问了好几遍明细,销售却含糊其词,后来自己才搞清楚那分期手续费、服务费啥的压根不透明。你想啊,他们能卖车的利润通常不高,卖的多了是给厂家业绩买单,真正赚的还是金融后端的返点和手续费。全款买车节省了这些金融链条的中间环节,反而是让销售的利润缩水,所以你必须多掏钱补回这部分差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那销售咬文嚼字说了句话:全款没这政策是厂家统一要求,我们也没办法。真是碰瓷厂家给自己找掩护呢。你信吗?我是不大信。底下的销售哪会愿意放弃中间商利润,厂家给的政策纯属提前设计好的坑。毕竟金融分期津贴能拿几千,贴补一两千还剩下赚头。
我之前对分期和全款的对比想得稍显简单,想着全款肯定省事儿省钱,没想到买车真的能遇见这么反人情的情况。这背后,说白了是供应链中的资金流转和利润分配博弈。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像是买菜,你拿现金直接买,农户给你最优价格,本该没中间商赚差价,但如果农户反倒更喜欢你用卡付,因为这样他们能和银行联手多赚钱;你如果真的拿现金结账,他们得自己承担收钱和转账的麻烦,不划算。车企和4S店的金融链条,就是这意思。
我跟外甥讨论了半天,这还能算是买车吗?就像复杂供应链里一个不起眼的环节,都能变成陷阱。你买车的时候,表面那数字看着美好,底下却藏着好多隐形费用,比如手续费、工本费、金融服务费……这些费用经常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也没多少人会主动拆解合同看明白。大家说,为什么这些名目繁多的费用,总是统一堆砌在分期买更划算背后?
说起来有点跑题,但我突然想到之前修车时听维修工说过一句话:现在车子卖得便宜,修起来才是真豪车。可事实是,连买车这个最基础的环节,都被各种明面上优惠、暗处加价的套路弄得没脾气。你也知道,动辄就拿出个五千六千块手续费来,长期看不止是一笔小钱。
现场的一个瞬间,销售小哥直接说:全款提车的时间可能要晚一点,厂方优先给分期客户。我当时脑补这可能意味着即使交钱了,客户体验也大打折扣,因为他们不愿意为全款客户优先保留库存或者加快交车流程。听上去就是要通过服务差异化逼你走分期路。这套路,拎出来真有点恶心。
后来,我俩没小心把价格上的盘算算了一波,粗略心算了一下,这全款比分期多出来的费用,竟然差不多相当于50%利息的样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本来图省心,反倒成了活生生的隐形债务。有没有人关心自己的隐形债务?或者干脆问销售具体账本透明点有多难?
这事让人更讨厌的是,这中间其实消费者除了麻烦,没太多主动权,销售手里握着定价权和话语权。外甥当场都喷出口:这么点事儿,我都要跟人扭脸皮,真是烦死人。其实大家都知道,买车本应该是个让人开心的事,尤其是年轻人,跟亲友挑颜色、配置,那是件挺开心的闹腾,但一到付款环节,六亲不认的套路让人火冒三丈。
我总觉得,如果每次买车都要上这么多心,测评再多也没用。那种卖车逻辑错位,反潮流的金融坑害显然不止影响我们消费者的心情,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行业的口碑。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说,今后买车,咱们是继续绕过分期硬扛全款呢?还是干脆认了金融这摊子烂帐?我承认我没细想过全款买车从供应链资金链上到底漏了哪个环节的钱,要是不走银行分期,4S店怎么分润,我耗不起这脑细胞。你们有没有类似经验或不同看法?越听越糊涂,倒不如先聊聊,你们当初买车最不爽的套路是啥?
我记得外甥最后一句话扎心:就算再便宜点钱,心情被卖家耍了,这车也没什么好提的。你说,买车为啥不能像买手机一样,拿现金直接打款,价格明明白白,提车跑路就完事儿?这点理想情怀,会不会太奢侈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