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国际EX5下线,真正打动印尼消费者的,是吉利的本土化诚意

最近在印尼普哇加达工厂看到首台吉利国际EX5下线时,我突然想起两年前在雅加达车展上的场景。当时印尼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认知还停留在经济实惠,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讨论智能座舱和续航里程了。这种转变,或许正是吉利选择此时在印尼扎根的重要契机。

吉利国际EX5下线,真正打动印尼消费者的,是吉利的本土化诚意-有驾

印尼的镍矿储量占全球48%,这让它成为新能源时代的电池粮仓。但过去这里的镍主要以原材料形式出口,直到政府出台禁令倒逼产业链升级。吉利选择此时落地,恰好踩中了印尼从资源出口转向制造增值的节点。

其他车企还在为电池原材料发愁时,吉利已经通过本地化生产将印尼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更有意思的是,印尼政府承诺为吉利提供镍矿石供应,这种资源换技术的合作模式,或许会成为中国车企在资源富集国布局的新范式。

吉利国际EX5下线,真正打动印尼消费者的,是吉利的本土化诚意-有驾

东南亚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其实很独特:既要能应对雨季的涉水路况,又要适应热带气候的高温高湿。吉利EX5的底盘调校和电池热管理系统,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设计的。比如它的电池包经过36项极限测试,其中23项远超国标,这种针对性研发让EX5在雅加达车展上获得涉水之王的称号。

但真正打动印尼消费者的,是吉利的本土化诚意。从为印尼车主专属设计的Geenius称呼,到提供8年/18万公里的超长质保,这些细节让吉利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比某些友商为降低成本减配的做法,吉利选择了一条更可持续的价值输出路径。

吉利国际EX5下线,真正打动印尼消费者的,是吉利的本土化诚意-有驾

在普哇加达工厂参观时,我注意到生产线旁有个特殊区域,这是吉利与印尼职业院校合作的技术实训中心。通过中文+技能的培训模式,吉利不仅培养本地技术工人,更在潜移默化中输出中国标准。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单纯的产品出口更具战略价值。

吉利在印尼的零部件本地化率目标从40%起步,逐步向80%迈进。这种以市场换供应链的策略,正在重塑东南亚汽车产业格局。当本地供应商掌握电池模组封装、智能座舱集成等核心技术后,整个东盟的新能源产业链将形成协同效应。

印尼工厂的意义远不止于当地市场。作为东盟最大经济体,印尼的辐射效应能覆盖4.5亿人口。吉利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东盟制造枢纽,未来出口到越南、泰国等市场的车型都可能从这里下线。这种布局让吉利在RCEP框架下占据先机,既能规避贸易壁垒,又能快速响应区域市场需求。

当吉利的智能驾驶系统、三电技术在印尼得到验证后,这些技术将以东盟为跳板,逐步渗透到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这种区域化突破带动全球化的路径,或许会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新范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