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X9增程版,续航居然能跑到1602公里?我靠,这个数字一出来,绝对是在给行业按个暂停键吧。你说,去年我还在想纯电车怎么还能有个真长续航,结果小鹏一出手,就直接把行业天花板拉高了。我刚翻了下笔记(对,就是那本有点发霉但还在用的旧笔记本),居然记了个模糊数字,估算体感续航:如果你平均每天开个80公里通勤,这车撑一周也不用担心充电问题。主要因为它的纯电续航本身就到450多公里,差不多满足了我每次跑长途的80%需求。
你们有没有觉得,以前增程车总被人吐槽噪音大、亏电没劲,就像吸尘器一样吵吵嚷嚷。性能差不多也就那样。这次小鹏偏不走寻常路,用纯电的卖点搭载增程器,强调噪音降了30%,振动变得细腻。我试想象,那启动增程器时的感觉,几乎就像咱们家用电热水壶一样,温馨又安静。其实这也是有妙招的——用比汽车更安静的声音标准,去调校增程器。为什么这么做?我猜,厂里可能发现增程器的噪音其实反人类,减少点噪声,用户体验会更好。而且,用了大油箱(60升?我估算能跑一两千公里没问题),长途跑个省界不用担心电没了,这不就等于解决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续航焦虑?(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能鼓励大家想象。)
顺带一提,能耗表现也不错。WLTP折算油耗才2.53升/百公里,还能加92号油。对市区代步、长途旅行的人来说,根本不用抓狂。许多朋友都说:我宁愿油车油钱多点,但能开个心惊肉跳的长途。其实我想,要不要真是市场术语?你知道我对油电双模式不太敏感,但这个数字确实比我预期要低。要是再考虑它的实用逻辑,按目前(大概5块多/升),差不多每次长途少算一百块左右(粗心算的,不要拿我当会计)。可能更重要的是加油无忧这个点的心理作用。
说到空间,不能只看数字。大七座布局,空间利用率高,得益于用上了9合1后桥与铝压铸,提高刚性,同时减轻重量。你知道这些细节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车内后排折叠座椅,貌似就像那种居家折叠床一样,放倒后空间瞬间变大。配三折设计,灵活多变。家庭出游、朋友聚会,切换一下就搞定,比我带老婆带孩子还方便。啊,想象一下,满载6人,开启后排空调,然后再在手机上远程操作座椅折叠——这个智能配置的确够用,但我还是想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折叠座椅突然卡住,调不了位置的尴尬?挺烦人。
配置方面,不缩水也挺出乎意料。Max版搭载一颗图灵AI芯片,算力750TOPS,Ultra版直接上到三颗,算力猛增到2250TOPS,智能辅助直接跟科幻片似的。智能辅助体验会不会太快?我猜:很多人可能还惯了呆板的驾驶,突然一下子变得全都智能,可能有点不惯。挺希望未来这类车能像有个智能伴侣,帮你盯着路,也帮你查查导航。安全性也算到位,87%的车身采用高强度钢,A柱用的是2000MPa钢材(我也不太懂,反正就是很坚固),碰撞保护不错。
价格真是良心——35万起售,最大版到37万。这价格在大七座MPV里,是不是有点低价了?小鹏这次不仅是追求高续航这么简单,更把增程车型打造成有温度的家用车,毕竟SUV和轿车都已有布局,MPV线的补充,才能算完整。你知道吗?我有个朋友开理想ONE,他说:充满电还得跑高速,耗油快,挺心疼油钱。这算个真实反馈吧。小鹏试图用行业领先——也就是说,把纯电的技术推到增程这块,把智能驾驶、车机平台都嫁接进去。对未来的猜测:这车究竟能不能成为行业黑马,还真不好说。
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要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是不是觉得,纯电的潜力已到顶,增程反而能打出新局面?不过我也在想,能不能假设一下,是不是未来电池技术突破之后,增程就会逐步消失?反正我不敢下结论,只是带着一个猜测——没细想过,可能还会有人说:新能源就是个套路,还是油车靠谱。(这句自己笑了。)
对这台车,你们怎么看?我觉得她的亮点在于:长续航、丰富空间、智能配置,特别适合那些既想有个纯电的体验,又不想一直折腾充电焦虑的家庭。垂直行业线(修理工、销售)告诉我:这车的维修点多,保养也方便。这也是个考虑点。嘿,要不要说,小鹏这次确实用心了,毕竟面对理想、蔚来的压力,继续创新,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段先按下不表,不然写得太长了。)
你觉得,这辆车未来会走多远?还是说,用户最终还是会看重那些实操表现——比如:百公里成本、二手价损耗、长途的舒适感……?我还真没研究得那么细,就是偶尔看看那些用户反馈,经常打电话约我:你试过那辆新车没?怎么感觉?这问题,留给你们猜猜好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