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汽车圈出了这么一个新闻,历时4年的特斯拉维权事件二审宣判,结果没有悬念的判决:张某、封某等人向特斯拉公开赔礼道歉,并且偿损失。
这几年,车企诉讼维权并不罕见,尤其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企业,每个企业都设置了强大的法务部,而且动辄发律师函、起诉。这也引发了大众的讨论,为什么这些造成新势力企业,那么热衷于起诉呢?甚至有人质疑,是不是这些车企已经把起诉当作一种盈利的方式了。
无论是发律师函,还是向法院起诉,车企通过法律认可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无可厚非。但这些措施到底是必要的措施还是无奈之举,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从法律本质角度而言,法律就是一种工具,学会合理利用工具,这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更何况车企。
这些年我国的汽车产业不断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甚至可以用尸横遍野来形容。而我们的汽车产业发展,客观上缺乏长时间累积的技术沉淀,确实也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弱点。车商之后的处理逻辑碰到自媒体的高效率传播,往往会使车企陷入被动局面。
从这些年的典型的维权案例来看,几乎都是自媒体脱不了关系。有些确实是车企的处理方式存在问题,也有存在自媒体为了博流量刻意的诱导,甚至是抹黑的情况。以特斯拉维权案例来看,法院经过调查确认,存在明显的策划行为。当单纯的维权,演变成了一场经过策划的流量争夺战,维权行为本身就已经背离了初衷。
很多国内的车企曾公开表示,长期遭受到网络水军的抹黑和攻击。至于有没有所说的那么严重,那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至少这个现象必然是存在的,这也是折射出当下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乱象。
这也就成为了各大车企,争先设立法务部的最直接动力。这些年虽然少有特斯拉主动起诉自媒体和客户的案例,但值得思考的是,特斯拉恰恰是最早开通法务部自媒体账号的车企。可见,在成长初期,法务的防控意义重大。
因为群体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所以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还原真相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也是车企早期极度重视风评的根本原因。现代汽车行业与资本市场始终紧密结合,一点负面评价,对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
经常炒股的网友可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空穴来风的负面消息,足以使得一个企业的股价遭受重创。对于还在盈利边缘挣扎的车企而言,如果引发股价大规模的浮动,几乎就是灭顶之灾。这就是新势力车企相比于丰田、大众等老牌车企最大掠食,没有足够的口碑、技术和资金的沉淀,难以抗衡市场的波动。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往往新势力车企更热衷于起诉。因为他们输不起,也等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挢抂往往会带来过正。
本来的维权方式被不断地扩大,慢慢成为了车企与用户对立的导火索。一些本来属于消费者正常的批评建议,也被纳入了起诉的对象,慢慢形成了“新势力车企不让说”、“诉讼是新势力车企盈利手段”的朴素认知。事实上,在我国的司法观念下,要通过诉讼盈利,基本上不可能。回到特斯拉维权案例来说,最后判决的也不过几十万,和诉请的500万之间才相差甚远,扣除诉讼费等成本后,基本就是个持平,跟何况最后能不能执行回款都还是未知数。
有专业人士指出:近年来,汽车自媒体行业快速发展,一方面汽车品牌推广需要自媒体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又受困于自媒体的无序发展带来的不可控因素。自媒体宣传是市场行为,各厂家对其没有约束能力,只能采取法律手段。车企通过法务部起诉、赔偿,能在短期内对自媒体起到警示作用,但从长期看,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一味打压“不同声音”最终会被消费者唾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用户在遇到问题时,不选择打官司,反而是通过自媒体维权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