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特斯拉放出了一条劲爆消息,说得大家都瞠目结舌!美国的特斯拉车主们顿时焦虑起来,中国工厂的老板们也都开始紧张了。
一股势头强劲,席卷美国汽车圈的“去中国化”运动正朝着我们扑过来,毫不手软!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斯拉已经正式通知供应商,要他们确保在美国工厂生产的车辆中不出现任何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而且打算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实现“彻底脱中”。
以后美国这边生产的特斯拉,不能用中国制造的零件了,只要不是“Made in China”的都行!
不久前,美国通用也放话了,要求供应商在2027年前全部把中国产零件清理干净。
很明显,美国汽车行业已经毫不掩饰地跟我们亮出了底牌!
就两字:脱钩!
特斯拉不再用国产又便宜又好用的零件,马斯克是不是有啥算盘,偏偏要“自己割舍”这些东西呢?
特斯拉真的能搞定彻底“去中国化”吗?要是成了,接下来会引发哪些连带效果呢?
01 特斯拉到底有多依赖中国供应链?
要是特斯拉真打算“去中国化”,可现实嘛,它在美国那边的工厂可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啊,依赖得真挺深的。
整体来看,特斯拉在北美的工厂中,零部件一半左右是由中国企业供应的,其中有20%直接从中国出口到北美,剩余的30%则来自中国供应商在墨西哥的工厂供货。
在美国工厂,约有39%的锂电池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中国供应商,稀土材料(也就是电机磁体的主要原料)则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占比高达90%。
中国在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占了全球的94%,要是彻底不用的话,特斯拉在美国产的车型的电池成本可能会一下子飙升超过42%。
特斯拉在中国有超过四百家一级供应商,里面有六十多家已经融入了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水平更是达到95%,从电池到内饰,几乎都由中国供应商提供。
美国汽车供应商协会都承认,除掉中国之外,其它地方根本找不到完整的替代选择!
02 特斯拉为什么要“自断臂膀”?
中国零部件不仅品质好又实惠,特斯拉这些美国车企咋还要这么搞,自己玩掉了好不?
很容易明白:这可不是特斯拉出于单纯商业考虑主动做出的决定,而是在美国不断增强的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压力下,只能无奈地做出一种“算政治账”胜过“算经济账”的妥协。
这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① 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特斯拉也想要: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明确规定,要想拿到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抵免,车子的满足一个挺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关键矿物和电池组件不能来自“受关注外国实体”,主要指中国。对特斯拉来说,放弃这7500美元的补贴,就等于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少了一只手。于是,换掉中国的零部件,变成了一场关系到市场生存的“资格赛”。
② 高关税已经重塑美国汽车的成本重构:
自2025年4月起,美国出台的多轮关税措施,导致针对中国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税率,不仅包含原有的基础税,还加征了多项额外关税。
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到美国时,各项关税叠加后,一般的综合税率在62.5%到80%之间,有些产品的税率可能还会更高。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收的高额关税,直接把中国零部件的成本优势给冲没了。原本“又好又便宜”的中国零部件,再多一道“政治税”加进来后,价格或许就会高于本土或其他国家的产品。
因为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动得快,三天就变一次,小范围调整,五天又搞一大波变化,把美国的车企整得焦虑不安。这种情况下,它们不得不重新琢磨,是继续顶着高关税的压力,还是接受国内供应链带来更贵的生产成本。
在政治局势难料的情况下,选择后者或许会更稳妥一些。
③ 政治安全和交易需要:
在当下中美两国“脱钩断链”这场政治氛围中,特斯拉作为美国科技领头羊,它的供应链路线也被赋予了不少政治含义。
美国公司过度依赖中国这个最大竞争对手的供应链,可算是一种挺大的国家安全和经济隐患。马斯克也得顾及点所谓的政治正确,配合政府推动“制造业回流”的政策,这样更有可能争取到在自动驾驶技术审批、政府订单啥的其他重要领域的帮衬。这也算是马斯克的商业帝国得做的“政治交易”吧。
总的来说,马斯克的特斯拉正处在“追求市场效率”和“讲求政治正确”的双重夹击之下。
其实,马斯克很清楚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过,目前华盛顿更看重“安全”,比起“效率”和“成本”来得更重要。
这次“去中国化”的政策,让特斯拉只能暂时放下最优的商业方案。这一调整,其实也算是特斯拉为了企业未来发展,做出的一种“政治护身符”。
03 特斯拉能在真正实现“去中国化”吗?
实际情况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
要搭建一条完整的汽车供应链,普通得得需要三到五年左右的时间。现在,特斯拉和通用汽车打算在一两年之内彻底脱离中国市场,这几乎是不现实的。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是靠几十年积累打下的基础,从研发的反应速度到高精度模具,早已深入到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每个角落,短时间内想取代,几乎不可能。
中国供应链的厉害之处,不光在于价格实惠,还在于它的完整性和反应速度。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一家汽车厂附近,基本上能找到所有需要的零件供应商,这种“集群效应”能大大降低物流开支,提升合作效率。
印度、越南、墨西哥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替代国家,配套基础不够完善。像越南,许多零件还得从中国进口,然后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再看墨西哥,虽说人工成本低,可技术工人紧缺,效率远比不上中国的水平。
更搞笑的是,美国的汽车公司都在玩“贴牌”的把戏。通用把中国制造的零件运到墨西哥组装,然后贴上“墨西哥制造”的标签,最后再卖到美国,实际上还是中国生产的货。
2024年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汽车里,大约有将近40%的关键零件还是来自中国。
04 去中国化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要是真搞成“去中国化”,特斯拉的成本就得往上窜,好大一截。
根据行业信息,全部用国外零件替代后,特斯拉每辆车的成本就会多出1000到2000美元。按特斯拉在美国工厂每年生产100万辆来算,一年下来可能额外花掉10亿到20亿美元。
还有一些分析指出,把供应链转到国外,可能让特斯拉的运营费用一下子飙升30%到50%。这些涨价,最终还是会由美国买家来买单。
对美国的汽车行业来说,这次供应链的调整可真算得上一场大考验。
美国本土的供应链在成本、效率和完整性方面,跟中国相比确实差了不少,要短时间内硬拼,可能会出现产能波动、品质不稳定这些麻烦事,还可能最终拉低美国汽车的竞争力。
05 全球供应链“未来趋势”如何?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行动,实际上反映出全球供应链布局在重整、调整的小小缩影。
将来,全球新能源供应链很可能迎来“双系统角逐”的局面。一方面是由美国掌控的高成本、政策导向的体系,另一边则是由中国主导的低成本、注重效率的体系。
对中国供应链企业来说,得有得失。眼下可能会遇到订单缩水的困境,不过从长远来看,这其实也给他们提供了推动全球化布局的好机会。
宁德时代在德国搞了个工厂,又在匈牙利推进100 GWh的项目;比亚迪则在泰国、巴西和匈牙利都建了工厂;旭升集团、拓普集团等也在墨西哥设厂,采用“中国技术+墨西哥生产”的方式,巧妙地为特斯拉北美市场供货。整体来看,中国的供应链未来会更主动地走向国际。
政治因素可能会暂时左右供应链的布局,但从长远角度看,效率和成本才是真正的关键点。特斯拉的“去中国化”更像是一种“用商业利益换取政治保障”的冒险,其结果还得看未来走向如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