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加速猛,动能回收易晕,辐射其实没啥影响

大多数人在“晕车”的时刻都倾向于一条最简单的逻辑:肯定是电车不好,辐射大。这似乎也符合城市流传的某种“民间科学”——认为新能源车就像一个巨型微波炉,刚一上车,头晕,眼前一黑,都怪那肉眼看不见的能量在空气里乱窜。要是实在难受,不如赶紧摇窗户把辐射“放掉”。可惜,物理世界里被人嫌弃的辐射,往往比你家客厅的WiFi还要“安分守己”。

如果你坐上一辆新能源网约车,飞快的加速,一脚油门推背感比油车还要猛——但还没体会爽呢,一股莫名的恶心就迅速爬满你的前庭。司机师傅或许一脸无辜:自己开了好几年也没事。你只能苦笑,想象自己是“天选晕车体质”,或者怀疑是否有哪种“新能源副作用”。事后你仔细回忆,燃油车、公交车甚至自己开车都没事,唯独电车每次都能让你体验“生理悬疑片”。于是那句“是不是辐射锅的?”就在脑海里盘旋。

说到辐射,大家总有种“谈多年色变”的紧张感。但真正接触到新能源车,辐射的水平其实并不像某些科幻小说里一样能让人晕倒、呕吐、甚至多长几只耳朵。电车当然有高压电池、电机、各种线束和主控电脑,这些设备的确会产生一些电磁辐射,但国家有明确的标准——车企、质检、出厂,哪怕是路上跑了七八年的老网约车,辐射级别都在合规范围内。换句话说,你所担心的危险,可能还不如一台功率高点的电吹风,或者是你家厨房那台微波炉和电磁炉。对于即将晕车的你来说,这些量级最多只能让工程师在测量仪器前皱眉头,却很难让你“晕车”,至少不是罪魁祸首。

真正让人头晕的其实是电车的动力特性。电机跟发动机不同,一个极简的物理事实是:发动机加速像是“喝了两口汽油再反应”,电机却是“念头一动,车就窜出去”。这种“即刻响应”的速度体验在司机眼里是爽,在乘客眼里却是“好家伙,前庭瞬间大起大落”。电车不像油车那样有充分的动力延迟,你的身体没来得及做准备,就被一股力量推向座椅背后的三维空间。难怪有乘客下车时,脸色跟刚做完大脑CT一样苍白,把这场“晕头转向”归咎于电车的动力系统,确实是有理有据。

而另一个“隐藏杀手”是动能回收功能——这套系统天生喜欢和人“过不去”。动能回收的意思是:松开加速踏板,电机会主动给车轮加点反向力,把多余的动能“捞一把”收回到电池。它是新能源车的环保节能妙招,但对乘客来说就是一场变速悬疑:一脚松,车立刻有种被“拖拽住”往后拉的感觉。如果司机师傅为了追求“省电”,经常来个“开关脚”——一踩一松,反正他脚底很利落,结果你却像在体验空间失重感。司机想给电池续点命,你却被晕得怀疑人生。如果你正在思考这些行为是否科学,答案也很简单:对司机师傅来说,“省电”其实是白费力气,学术上根本没用,还多折腾了乘客的副交感神经。

关于“能否缓解”这个问题——其实电车晕车并不是“心理作用”,它就是活生生的物理过程。别总觉得自己“玻璃心”,不过是坐了科技一点的车。经验之谈,坐在副驾驶会好很多,不仅视野开阔,视线有了参照,大脑能及时校准前庭系统,大幅减少晕动。更不用说离空调出风口近点,呼吸顺畅,还少闻些后排若隐若现的奇怪气味。前排还处于整车的“重心点”附近,一圈过弯、遇坑、过减速带时,身体的摇晃比后排温柔一截,不容易出现“爬坡式眩晕”。如果你实在“晕不起”,主动和司机师傅沟通一下,让他给动能回收功能调低点强度,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有人说,电车是未来,但谁也没说未来是要让人晕头转向的。现实是,新能源行业容纳了太多“理想的任性”,拼技术、拼绿牌、拼能耗,谁又顾上了乘客的“天选体质”?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市场速度,却没法算准每个人的内耳神经什么时候“上线出反应”。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油车和电车的动力响应可以像一台老式电视机——慢慢亮,慢慢暗,也许大家都能少些抱怨。可惜这世界总是“效率至上”,让乘客体验了一把“人生不是渐进渐出的故事”。

最后,一个见惯晕车的职业病提醒:晕车的真正“元凶”是驾驶方式和动力系统,和辐射是八竿子打不着。就像法医干了十年,碰到一起案子,第一嫌疑犯往往不是你一开始怀疑的对象。人生的很多“晕”其实也在于错把因果归咎于生活的便利说法。至于以后电车会不会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让人放心的技术保证,至少在“晕车这件小事”上,科技的无情让人体会到了主流行业的边角温度。

那么问题来了:下一次你打车,是会优先选一个动力更线性缓和的“家用油车”,还是继续勇敢挑战前庭系统的“纯电网约”?或者有没有更适合“时代晕人”的新发明?面对不可控的技术进步,乘客的晕车体验是否也值得被“算法”关心一下?

有时候,技术解决不了全部人性难题。也许“晕车”这事,就像电车里飘忽的信号一样,不那么容易被消灭。

电车加速猛,动能回收易晕,辐射其实没啥影响-有驾
电车加速猛,动能回收易晕,辐射其实没啥影响-有驾
电车加速猛,动能回收易晕,辐射其实没啥影响-有驾
电车加速猛,动能回收易晕,辐射其实没啥影响-有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