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凡尔赛C5X,5月份提车至今仅行驶1800公里,车主坦言用车频率低、人车关系耐人寻味

五月份入手的这台雪铁龙凡尔赛C5X,开到车主说也就1800公里左右,跟新车比还是挺低的使用频率。我跟他说,1800刚好够从北京开到上海,差不多一趟长途;他说,不是我开少,是我根本没什么理由开这么多。你说说这车,是怎么挂在家里的一件现代艺术品,实际却没啥用武之地。

这位车主小刘(化名),平时是在一线互联网公司做产品,工作忙得跟陀螺似的,家里还有两个娃要接送,和雪铁龙这车的浪漫法式调调有点不搭。他说,本来年初看这台C5X,宣传上说混动省油,空间大,外形又新潮,挺吸引人的。可现实情况是,平时上下班,打车比自己开还方便。况且,油耗优惠对他来说也就是纸上谈兵,偶尔自己开跑个高速,算下来腿疼,平摊下来不划算。

雪铁龙凡尔赛C5X,5月份提车至今仅行驶1800公里,车主坦言用车频率低、人车关系耐人寻味-有驾

说到这儿,咱不能光批评买车频率低,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一大堆汽车行业和用户需求匹配的问题。先不说技术,单说用车场景,C5X这车的多功能复合型溜背+高底盘造型,给客户的第一印象就是有点玩儿味,但实际当家用,没那么简单。小刘就表示,很多时候他觉得车像个颜值经济的代表,试驾时觉得顺手,可一提到后续养护、保值率、日常空间便利性,又打了折。

他说,他到4S店维修时,听售后师傅说,这车后悬挂结构看着高级,但维修难度不小,材料成本和工时也相对增长不少。厂家为了追求差异化,不惜成本采用复合材料加轻量化设计,但供应链不够稳定,自己做不到的环节还得靠外包工厂,质量控制难度大。就像他调试一个产品原型,虽然理想丰满,现实里零部件刚一到手就得测试几遍,才能装上线。

雪铁龙凡尔赛C5X,5月份提车至今仅行驶1800公里,车主坦言用车频率低、人车关系耐人寻味-有驾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和老张修理工的聊天,他是本地口碑很好的汽修师傅,提到凡尔赛C5X那几台车,进厂率其实挺高,尤其是电子件偶尔出问题,配件不像那些主流合资车那么普及,好不容易有货价还特别高。他讲得轻描淡写,但我感受到这背后是供应链的博弈和技术壁垒。毕竟厂家的自主研发能力有限,所以一旦遇到冷门问题,报修和退换配件周期就被拖得挺长。

说起拆解,我刚才翻了下之前写的笔记,凡尔赛C5X的动力总成部分,用的是PSA传统的1.6T技术加上48V轻混系统,技术不是全新突破,但夯实可靠性做得还算扎实。只是,轻混系统增加了整车复杂度,维修价格相较普通燃油版预计高出15%左右(这数据估计不大准,样本少)。这也映射出一个问题:厂商追求节能环保和时尚设计,其实是在给用户和售后制造一个隐形门槛。要我说,这种门槛用户能接受吗?

有趣的是,小刘还坦诚了一点,他并不认为换车频率快就是坏事。以前他开一台合资家轿,开了八年,没啥大问题,二手车残值还能撑撑脸面;现在新车技术迭代快,隔三岔五就得换代,保值率却不断下降,造成用户长期持有成本无法下降。你说这是不是一个奇怪的常态?我都纳闷乐,要不要买个耐用点的老爷车,反正日常开不开,开也开那点距离?

雪铁龙凡尔赛C5X,5月份提车至今仅行驶1800公里,车主坦言用车频率低、人车关系耐人寻味-有驾

小跑题一下,我身边还有个朋友,开日产逍客两年多,开了四万公里,每个月都上班路上堵,油耗体感比宣传高出不少,他说纯靠省油卖点,买它的大概就是冲着稳定和耐用去了,毕竟这车没啥花活儿,但我这儿交通状况说真的,油耗啥的也就是看心情。话说回来,这和小刘的情况明显不一样,一个是重度用车和考量成本,一个是轻度用车但想要花样和面子。

再回凡尔赛C5X,这车另一个比较尴尬的点是同级别竞品太多了。比方说同价位,同级别的车型有本田CR-V、丰田RAV4、甚至长安CS75 PLUS,用户可以选更成熟的技术平台和更广的售后网络。这让凡尔赛C5X的生存空间变得狭窄许多。它的法式设计对一部分有审美需求的买家来说,是优点;对追求实用的消费者而言,这就是冗余。说白了,它是个写给文艺青年的预算内浪漫,可我看买的人不少都是理性派。

雪铁龙凡尔赛C5X,5月份提车至今仅行驶1800公里,车主坦言用车频率低、人车关系耐人寻味-有驾

估计这也跟供应链有关,厂家更愿意压缩研发投入在热门车型,像C5X这类边缘化产品,只能靠差异化战略抢市场。但这意味着后续的备件和维护成本必然走高,让消费者左右为难。其实当初产品经理在设计讨论会上可能就拿例子说:这就像在打造一台多功能瑞士军刀,功能丰富,但用起来不一定方便,也不一定每个功能都能派上用场。

想象一下,要是你是小刘,你会怎么对待这台车?当初看上的颜值和混动是最吸引你的点,还是后续养车的麻烦才是真实绘画?开了几千公里后,你还会坚持继续用它吗?毕竟对于很多一线城市的年轻职场人来说,买车不再是简单的工具问题,而是体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表态,这点我还是蛮好奇的。

雪铁龙凡尔赛C5X,5月份提车至今仅行驶1800公里,车主坦言用车频率低、人车关系耐人寻味-有驾

你们觉得,现阶段个性化设计+轻混技术的组合,是够吸引用户坚持用下去的理由吗?还是说,车企得先解决供应链与维修难题,才能真正留住用户的心?(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倒觉得,凡尔赛C5X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汽车行业从造车到养车的过渡期焦虑,就像我们自己生活里的那些不耐烦的小日子,挺值得琢磨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