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经济实力摆在那,GDP常年稳居全国前列,水运有京杭大运河撑场,沿海港口吞吐量亮眼,公路网密得像毛细血管,可偏偏在铁路上卡了壳——尤其是南北向的普速铁路,简直成了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一边是苏南的繁华热闹,一边是苏北的潜力待发,本该畅通的普铁通道却“有心无力”,这矛盾不解决,区域协同发展怎么谈?
要说江苏高铁,那确实拿得出手,“十三五”期间高铁里程直接冲进全国前三,350公里的时速让城市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可高铁再快,也有它的短板:它主要服务于追求效率的旅客,对企业急需的大宗货物运输、老百姓想要的低成本出行,根本“爱莫能助”。
真正撑着苏北货运的,还是那条新长铁路,可这条南北向主干普铁,技术标准低不说,连个过江通道都没有,相当于修到一半就停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半吊子”工程,利用效率低得让人着急。再看宿淮铁路,等级同样跟不上,加上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运输能力早就饱和,苏北的货运彻底陷入了“出不去、进不来”的尴尬。
数据最不会说谎,2024年苏北运河货运量达到3.27亿吨,其中超60%是煤炭、建材这类大宗商品,可这些货物里70%都得靠公路运南下。要知道,公路物流成本比铁路高40%,这对企业来说可不是小数目,长期下来,竞争力不知不觉就被削弱了。而老百姓想从苏北往苏南走,要么花高价坐高铁,要么挤慢悠悠的旧普铁,经济实惠的选择少得可怜,苏北、苏中跟南京都市圈、苏南的融合,自然也被这交通梗绊住了脚。
好在转机来了——淮安经扬州至南京的普速铁路,也就是大家说的宁淮普铁,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条铁路全长约200公里,设计时速120到160公里,客货能一起跑,还预留了提速到160公里的条件,途经淮安、宝应、高邮、扬州、仪征,最后接入南京枢纽,总投资大概280亿元。2025年9月29日,江苏省铁路办公室已经发布了项目方案咨询招标公告,预算98万元,合同履行期12个月,这意味着项目正式进入规划研究阶段,离落地又近了一步。
这条铁路的价值,可不止“通了一条路”简单。货运上,它能接下苏北南下的大宗货物,跟京杭大运河搞“铁水联运”,预计每年能帮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15亿元,还能分流京沪铁路30%的货运量,给饱和的过江通道松口气。
客运上更实在,淮安到苏州的普速票价预计只要60到80元,差不多是高铁的1/3,不管是务工人员还是学生,都能多一个经济的出行选择,预计每天能吸引2万人次客流。更重要的是,它是江苏省“三纵三横”普速铁路网的关键一环,能直接拉进苏北和苏南的距离,让产业协同、区域均衡不再是纸上谈兵。
往深了说,这条铁路还能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淮安是苏北唯一的国家级物流枢纽,扬州是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铁路一通,淮安港的货物南下时效能从6小时压缩到3小时,效率直接翻倍。宝应、高邮这些县域设了站,临港产业园说不定就能建起来,就拿高邮来说,预计能新增1.2万个就业岗位,对当地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机会。
文旅方面也沾光,洪泽湖湿地、扬州瘦西湖、仪征捺山地质公园串成一条线,形成“铁路+旅游”经济带,预计沿线景区年游客量能涨25%,消费增长超10亿元,这可是看得见的红利。
而且它还能跟在建的宁淮城际高铁形成互补——宁淮城际时速350公里,1小时就能直达,负责“快出行”;宁淮普铁客货兼顾,负责“稳运输”,一快一稳、一客一货,南京枢纽的功能更完善了,首位度也能提上去。对于“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条铁路更是重要支撑,预计能带动沿线5市GDP年均增长0.8个百分点,虽然数字看着不大,但长期积累下来,就是推动全省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大力量。
不过,项目要落地,挑战也不少。280亿元的总投资不是小数目,得琢磨“专项债+社会资本”的融资新模式,说不定还能试试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来补资金。线路可能要经过高邮湖湿地这样的生态敏感区,生态廊道、声屏障这些技术必须跟上,环评这关绝对不能松。还有扬州枢纽改造、利用既有宁启铁路桥过江,这些工程都不简单,技术上得下足功夫。
当然,我们也可以多想想未来的可能性:比如能不能跟扬泰机场探索空铁衔接,为以后的空铁联运留条路;或者加强跟连云港这些沿海港口的联动,把“公铁水”多式联运做得更扎实;站点周边要是能按TOD模式规划,让交通和城市发展结合起来,那铁路的经济社会效益就能最大化。
这条铁路现在还在早期规划阶段,要走的路还长,但它的意义不止于一条运输通道——对苏北的企业来说,是降低成本的“及时雨”;对务工人员来说,是回家路上的“省钱票”;对县域城市来说,是吸引产业、增加就业的“金钥匙”。它更是江苏补齐交通短板、实现“客货并重、高普并举”的关键一步,朝着“轨道上的江苏”又近了一程。
最后想问问大家,要是这条铁路开通了,你觉得对江苏哪个地方的改变会最明显?是让苏北的货物运得更顺,还是让大家出行更实惠?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