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关注汽车和科技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屏了,说的是咱们国家在电动车电池技术上有了个不得了的大突破。
标题起得也挺抓人眼球,说什么“燃油车迎来大敌”、“充6分钟跑1000公里”,听上去就跟科幻片一样。
这事儿到底是真的还是又在画大饼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看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
这件大事的主角,是一家叫“国轩高科”的国内电池企业。
他们最近宣布,自家研发的一款叫“金石”的固态电池,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样品了,而是建好了一条中试生产线,并且已经把电池装到车上,开始真刀真枪地在路上跑测试了。
这个“中试产线”可能听着有点专业,说白了,它就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中间站,是技术真正成熟、准备量产前最关键的一步。
国轩高科还说了,这条产线上生产出来的电池,合格率超过了90%,这说明他们的技术已经非常稳定了。
那么,这块“金石”电池到底厉害在哪儿呢?
咱们先得搞清楚现在我们开的电动车用的都是什么电池。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装满了特殊液体的“能量瓶”,瓶子里的锂离子靠着在液体里游来游去,实现充电和放电。
这种电池技术很成熟,成本也控制得不错,但它有两个天生的短板,也是所有电动车主心里最深的痛。
第一是“续航焦虑”,因为液体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和重量,所以同样大小的电池,能储存的电量是有限的,这个指标我们叫“能量密度”。
现在主流电池的能量密度大概在200到300Wh/kg这个范围,反映到车上,就是大部分车续航在五六百公里,跑个长途就得提前规划好充电桩,心里总是不踏实。
第二是“安全焦虑”,因为里面的液体是易燃的,在极端情况下,比如发生碰撞或者过热,就有可能引发起火,这始终是大家心里的一个疙瘩。
现在,国轩高科的“金石”固态电池,就是要来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的。
顾名思义,“固态”就是把原来电池里的液体电解质,换成了一整块固体的材料。
这么一换,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首先,能量密度直接翻倍。
因为没有了液体的累赘,同样的空间里可以塞下更多负责储能的材料。
国轩高科公布的数据是525Wh/kg,这是什么概念?
是现在主流电池的两倍还多,就连被很多人奉为神明的特斯拉4680电池,能量密度也就在260Wh/kg左右,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换算成续航里程,就是单次充电能轻松突破1000公里。
这意味着,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可能充一次电就能用上一两个星期,彻底告别天天找充电桩的日子。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也快得惊人。
据说充电6分钟,电量就能恢复到60%,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去加油站加一箱油的时间了。
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子又能跑个五六百公里,这一下就把电动车最大的短板给补上了。
而且,因为没有了易燃的液体,固态电池天生就更安全,耐高温、抗穿刺的能力都强得多,这无疑给了我们驾驶者和乘客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当然,一听到这么好的技术,很多人肯定会想,这么厉害的东西,是不是又是外国先搞出来的,我们只是跟着学?
这次还真不是。
在固态电池这个赛道上,可以说是一场全球性的技术竞赛,而日本,曾经是这个领域里跑得最快的选手。
他们从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也申请了成百上千的专利,像丰田这样的巨头,更是好几次宣布自己马上就要量产固态电池了,一直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领头羊。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企业的固态电池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迟迟无法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难题,成本也降不下来。
而我们国家,则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我们依托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让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去试错、去改进、去迭代。
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到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我们在液态电池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顶尖。
现在,在固态电池这个更前沿的战场上,我们更是实现了“弯道超车”。
国轩高科的中试线投产,标志着我们率先捅破了从“实验室”到“准工厂”的这层窗户纸,把日本、韩国等竞争对手实实在在地甩在了身后。
连《日本经济新闻》都公开承认,在这场竞赛中,日本已经落后于中国了。
而且,这并不是国轩高科一家的孤军奋战。
放眼国内,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都在为固态电池的到来做准备。
行业龙头比亚迪已经明确表示,计划在2027年前后就开始小批量地在车上使用全固态电池;长安汽车的目标是2026年完成测试,2027年开始量产;广汽集团更是把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都定好了,就在2026年,会用在旗下的高端品牌昊铂上。
从上游的电池研发制造,到下游的汽车厂商,大家拧成了一股绳,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拿下这个未来技术的制高点。
这一系列进展告诉我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依赖规模和市场的“大”,转向依靠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强”。
当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当续航里程不再是束缚,当安全性得到根本性的提升,燃油车最后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时代的变革,而这一次,我们中国人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站在了舞台的最中央,亲手书写着未来的规则。
这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埋头攻关,也是我们国家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战略的远见卓识。
所以,下次再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不是画饼,这是我们正在一步步实现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