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

这是一场把把整个身家性命都押上去的赌局,赢了就是改写工业史,输了就是一堆没人要的破铜烂铁,谁能想到在2024年的今天,有人居然真能让一台车满油满电一口气跑出去2100公里,这数字看着就不像是真的。

001

直到看到那份沉甸甸的获奖名单,202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那个名字赫然在列,所有人才回过神来这事儿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现实,那些曾经把插混车嘲笑成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人现在应该都在偷偷删评论。

你现在开着这车从深圳往北京跑,甚至都到了沈阳还得绕几圈油箱里那点油才舍得烧完,这不是科幻片里的情节,这就是比亚迪这帮疯子工程师干出来的事儿,他们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能不能跑得远的问题,他们是把那种叫做续航焦虑的东西直接给掐死了,这种感觉就像你口袋里揣着永远花不完的零钱,那种底气是装不出来的。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回过头去看这件事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单纯的省油,这是一场关于话语权的死磕,倒退个十来年,你去随便哪个4S店问问,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买什么车,那个时候我们被那种叫专利壁垒的高墙围得有多惨,那根本就不是有没有技术的问题,那是人家连门都不让你进,日本车企那套行星齿轮的混动方案,那叫一个严防死守,哪怕你想看一眼原理图人家都得捂着,38年的专利垄断啊,那是什么概念,等于说人家在赛道上跑了快半个世纪了,我们这边连起跑线在哪都没摸着,那段时间是中国汽车工业最憋屈的日子。

002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把时针死劲往回拨,拨到2018年,那个时候深圳的空气里应该都弥漫着焦躁的味道,这一年对于那个后来被人称为船夫哥的男人来说,估计每一晚都是睁着眼熬过去的,那是一个把头别在裤腰带上的决定,之前做的第一代混动车F3DM效果并不好,销量惨淡得让人想哭,外面的人都在等着看笑话,等着看这家造电池出身的企业什么时候把自己玩死。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当时的混动主流路线还是什么,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拿来修修补补,再硬塞进去一个电机,这种油改电的路子好走,成本低,但是开起来那是真难受,顿挫得像是在骑没气的自行车,大多数车企都这么干,因为安全,因为不用动大手术,可是在那个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比亚迪的一帮人拍了桌子,他们决定要干一件疯事儿,把之前的一切都推倒重来,从零开始搞一套专属的架构,这意味着之前投入的几十个亿可能瞬间就打了水漂,那些生产线如果这就废了那可都是真金白银。

就是这一瞬间的狠劲儿,决定了后来的结局,要是当年稍微怂那么一下,可能现在我们开的还是那种也没劲儿还费油的过渡产品,他们决定搞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路子,不再是把电当辅助,而是把电当主力,让油给电打工,这就是一种掀桌子的逻辑,你们不是把燃油车的专利围得水泄不通吗,那好我不玩了,我自己重新修一条路。

003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这新修的路子里藏着一个大家都看不见的老司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开了这第五代DM技术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也太像人开的车了,那个藏在引擎盖底下的其实是一套恐怖的AI动力调度系统,它不像以前那些死板的电脑程序只会根据速度切换,它是有脑子的。

想象一下你在早高峰的二环路上堵得心烦意乱,以前的混动车这时候发动机可能就会一会儿起一会儿停,震得你脑仁疼,但这套AI系统它知道你在堵车,它直接把发动机给按住了,它跟你说这时候你就用电,别浪费那个油,起步的那一瞬间那种丝滑,完全就是纯电车的感觉,甚至你都没感觉到车子已经动了,这种低速高扭的快感是发动机给不了的,这时候那个费尽心机研发的发动机就在旁边歇着。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等到了一上高速,那个只有在特定的高效率区间才干活儿的发动机就醒了,它一醒过来就是奔着最高效的那个点去的,这就是颠覆的地方,它不需要像传统油车那样去照顾起步的狼狈,也不需要管怠速的尴尬,它只管在最舒服的转速下欢快地跑,顺便还给电池充点电,多出来的能量一点都不浪费,全给你存起来。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这还不是最神的,最神的是它居然会看地图,它知道你这会儿虽然跑得挺欢,但再过两公里就要进市区了,那个AI大脑就开始盘算了,说前头肯定堵,咱们现在多存点电,等会儿进城了好用纯电爬,反过来如果它预判到前面一路畅通,它就会让你尽管撒欢把电用了,回头咱再充,这种预判能力配合导航能省下来多少油,数据说是12%到18%,你就想想这个恐怖的效率提升是在已经压榨到极致的基础上又硬挤出来的,这比登天还难。

004

打破38年专利垄断!比亚迪斩获科技特等奖,续航2100公里真争气-有驾

真正硬核的东西往往都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说那个专门为了插混设计的发动机,这玩意儿的参数要是拿给二十年前的德国工程师看,他们绝对会说你在撒谎,热效率4606%,这已经快要把内燃机的物理极限给榨干了,压缩比做到了16比1,稍微懂点车的人听到这个数字都会倒吸一口凉气,这么高的压缩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滴油被喷进去的时候都要被挤压到原子级别的爆裂。

如果是传统发动机做这么高压缩比早就爆震得让你怀疑人生了,但因为它只需要干那一件事,就是发电或者直驱,那些脏活累活全给电机干了,所以它就能做到极致的偏科,这种为了一个目标不惜把其他功能全部阉割的勇气,才换来了那种每一百公里29升甚至极限状态下26升的油耗,而且这还是在亏电的状态下,就是电池里那点电都跑光了它只靠烧油,也能比别人的车省下来差不多一升油,长年累月下来这就是一笔巨款。

这种对技术的执着甚至到了一种变态的地步,连那些你根本注意不到的角落他们都不放过,哪怕是一段经常走的路,只要你开久了这车甚至能记住你下脚踩油门的轻重习惯,哪怕不开导航它都能猜到你要去哪,然后默默地把省油模式给你调好了,这种感觉不像是在开车,像是在养一匹通人性的马,它是活的,它是会学习的,这一点上真的让人不得不服。

005

2003年的时候那个刚刚跨行造车的小老板被人嘲笑不懂车,2024年他站在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领奖台上,哪怕没有镁光灯闪烁,这种胜利的滋味也是甜里面带着血腥味儿的,这期间是整整20多年的技术苦旅,那时候全球每卖三辆插混车可能只有鬼知道里面装的是谁家的技术,现在全世界每卖三辆就有一辆流着比亚迪的血,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是用技术打下来的。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轻描淡写地聊着这些技术参数,什么双升压充电,什么冷媒介质直接冷却,听起来也就是几个名词,但你若是能回到那些个熬红了眼的日日夜夜,看着那一台台因为实验失败而报废的样机,看着那一条条需要完全自主设计的生产线,那是拿钱在烧,那是拿命在填,如果没有2018年那次赌上家底的自我革命,如果那个时候为了稳妥继续走改装油车的老路,今天这个奖可能就是别人的了,甚至连中国汽车的弯道超车都得晚个好几年。

甚至这辆车在你买回家之后还在不断地变聪明,通过那个叫OTA的远程推送,也许哪天早上一觉醒来,你发现你的车又学了几招新的省油技巧,或者是动力分配更聪明了,不需要你去4S店,也不需要你花一分钱,这种车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它变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进化的智能终端,这种维度的打击,对于那些还在研究怎么把变速箱齿轮磨得更圆一点的传统老牌车企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006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以前一直被一个高个子大胖子欺负,他告诉你打架是有规则的你必须按我的规则来,你忍气吞声了三十八年,有一天你突然不想按他的套路出牌了,你练了一套他完全看不懂的功夫,这一拳打出去不仅把他打蒙了,连围观的人都看傻了,现在的比亚迪其实就是那个练功的人,它甚至参与制定了13项国家标准,这就叫屠龙少年终成巨龙。

你说这个科技特等奖它只是一个奖杯吗,它更像是一块墓碑,埋葬的是那个必须要看别人脸色才能造出好车的旧时代,也埋葬了我们心底那种国产车就是不如合资车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当你现在满油满电能从中国的最南端跑到最北端中间不用停的时候,你握着方向盘的那只手可能会稍微紧那么一下,那一刻你也许不会想到什么伟大的工业革命,你只会觉得心里头那块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那种因为担心抛锚担心没油的焦虑感,真的成了上辈子的记忆了。

以后要是有人再问起什么是技术自信,别扯那些大道理,你就带他去高速上溜一圈,当你在服务区看着那一排排为了充电排着长队的人焦头烂额,而你一脚油门扬长而去的时候,那个瞬间的背影,就是给这二十年卧薪尝胆最好的答案,这一步棋,赢得险,但赢得值。

参考资料

广东卫视《2024年度广东省科技奖获奖名单公布》

工信部汽车申报数据《2024年新车能耗及技术参数公告》

比亚迪官方发布会记录《第五代DM技术发布会实录及技术白皮书》

乘联会《2008-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分析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专利数据库《关于比亚迪混动技术相关专利检索报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