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发动机几十万公里无大修,德系十万公里就大修,差距在哪?

咱们平时在一块儿聊天,只要一说起汽车,总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日系车和德系车到底哪个更耐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好像开丰田、本田这些日系车的朋友,车子跑个几十万公里,发动机连个螺丝都不用动,跟新的一样;而身边开大众、奥迪这些德系车的朋友,车子刚过十万公里,后备箱里就得常年备着一瓶机油,时不时就得加一点。

这种现象特别普遍,让不少想买车的人心里犯嘀咕,难道德系车的发动机真的就这么“娇气”吗?

日系发动机几十万公里无大修,德系十万公里就大修,差距在哪?-有驾

这背后其实没有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两边造车的思路从根上就不一样,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一个追求安稳过日子,一个追求刺激和挑战,他们造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带上了各自的脾气。

我们先从发动机的设计理念说起,这就像是给孩子定下的成长方向。

日系车企,尤其是丰田和本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像个稳重保守的家长。

他们特别钟爱一种叫“自然吸气”的发动机技术。

这个技术听着好像挺专业,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让发动机靠自己的“肺活量”吸进空气,不借助外力。

这种发动机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里面的零件少,不容易出故障。

它工作起来不急不躁,动力输出特别平顺,你踩油门车子就稳稳地往前走,不会有那种突然往前窜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它的工作温度控制得比较低,一般就在80到90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对发动机里的各种橡胶密封圈、垫片来说非常友好,不容易老化。

你想想,一个机器天天在温和的环境里工作,零件之间的磨损自然就小,寿命当然就长了。

日系发动机几十万公里无大修,德系十万公里就大修,差距在哪?-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人,生活作息规律,不熬夜不暴饮暴食,身体自然就健康,能长寿。

再来看看德系车,他们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是个典型的“性能控”。

为了让车子开起来有劲儿,起步能甩开别人,德系的工程师们早早就用上了“涡轮增压”技术。

这个技术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发动机的进气管上装了一个小风扇,这个风扇利用排气的力量高速旋转,把更多的空气硬塞进发动机里。

空气多了,就能烧更多的油,爆发出的动力自然就更强。

开过德系车的人都知道那种推背感,一脚油门下去,感觉人被死死地按在座椅上,这就是涡轮增压的魅力。

但是,强大的性能是有代价的。

涡轮一工作起来,发动机舱里的温度会急剧升高,经常超过100摄氏度。

这种高温高压的环境,对发动机来说就像是天天在蒸桑拿,虽然能让燃油烧得更充分,但也让里面的那些橡胶密封件备受煎熬。

时间一长,这些零件就容易被烤得又干又硬,失去了弹性,密封效果变差,机油就可能从缝隙里偷偷溜进燃烧室被烧掉,或者渗漏到发动机外面。

日系发动机几十万公里无大修,德系十万公里就大修,差距在哪?-有驾

这就是很多人说的“烧机油”和“渗油”问题的根本原因。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为了追求成绩,长期进行超负荷训练,短期内成绩斐然,但身体的损耗也比普通人大得多。

除了设计思路,制造工艺上的侧重点也不同。

日系厂商在精度控制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近乎一种执着。

比如丰田,他们加工发动机缸体的精度,误差可以小到0.01毫米,这比我们一根头发丝还要细好几倍。

还有日产,在活塞环上用了一种特殊的涂层,能大大减少摩擦。

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使得发动机内部的零件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运转起来极其顺滑,磨损被降到了最低。

德系的工艺水平同样世界一流,但他们更热衷于在新材料和新技术上搞创新突破。

他们会大胆地使用很多新型的轻量化合金材料来制造发动机,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减轻车重,提高散热效率,让性能更上一层楼。

日系发动机几十万公里无大修,德系十万公里就大修,差距在哪?-有驾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新型材料在长期经受涡轮增压带来的高温高压的反复折磨后,可能会出现我们听说的“金属疲劳”现象,影响了发动机长期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极致性能”和“绝对耐用”之间的权衡和取舍。

当然,车子耐不耐用,跟怎么开、怎么养也有很大关系。

日系车的设计定位大多是家庭日常代步,买菜、接送孩子、上下班,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下运转,很少有地板油、拉高转速的机会。

这种温和的使用方式,本身就延长了发动机的寿命。

在保养方面,日系发动机对机油的要求也相对宽松一些,而且他们很早就开始推荐使用流动性更好的低粘度机油,比如0W-20这种。

这种“稀”一点的机油,在冷车启动的瞬间能更快地流到发动机的各个角落,提供润滑保护,减少磨损。

而德系车,由于其运动化的定位,车主们开车往往也更激烈一些,急加速、急刹车都是常事,发动机经常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为了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德系发动机需要使用粘度更高、油膜更强的机油来提供保护。

但这种“稠”一点的机油,在高温下更容易氧化形成积碳,堵塞活塞环上那些细小的回油孔,导致机油无法顺利刮回油底壳,最终被烧掉。

日系发动机几十万公里无大修,德系十万公里就大修,差距在哪?-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时代在进步,技术也在发展。

现在再说德系车一定烧机油,日系车就一定开不坏,也有些片面了。

大众最新的发动机在解决烧机油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一些日系车也开始用涡轮增压,同样也出现过一些小问题。

其实,当我们还在纠结于日系和德系的传统优劣时,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经悄悄地换了一条赛道,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选择。

以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为代表的国产混动技术,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游戏规则。

它们的思路很巧妙,不再死磕如何让发动机在各种情况下都表现完美,而是用一套先进的电驱系统来“扬长避短”。

在市区走走停停、需要频繁启动和加速的时候,主要靠电机来驱动,这时候的体验又安静又平顺,还省油。

而发动机呢,它只在自己最舒服、效率最高的那个转速区间工作,要么是给电池充电,要么是在高速巡航时帮一把力。

这样一来,传统发动机最怕的冷启动磨损、低速积碳、高负荷运转等问题,都被电机给完美化解了。

发动机一直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负荷小了,磨损自然就少了,寿命也就大大延长了。

这种技术路线的变革,让过去关于发动机耐用性的争论显得有些过时了。

它不仅带来了超低的油耗和媲美纯电动车的驾驶感受,也从一个更高的维度解决了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这正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智慧的体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