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抢电睡醒一觉了还没轮到我,新能源汽车排队充电成为新常态,充电设施容量升级与电网压力亟待解决
我最近开着朋友刚买的新电动车,大概10天时间,基本每天都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你知道的,那种排到后面得花上两个多小时的场景。但有一天晚上,我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还在排队,幸亏手机还能查到排队信息,才知道还有30多号在等。这我就想,这情况得多久才能缓解?难道要真用叫号模式,变成餐厅的排队一样?这让我觉得问题从前线的体验,已经变成全民焦虑了。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高速服务区的新能源车充电桩已经超过了250万台,但排队排到什么程度?我估算(不确定哦,毕竟没有详实调研),目前先进的场站服务半径基本都在一公里以内,但高峰期充电需求还是扎堆,特别是在节假日。有一段时间,市面上叫超充之城的城市也开始出现,深圳、广州、重庆都在疯狂铺超快充桩。
我顺手翻了翻之前的资料,发现这些超快充桩的功率,很多都在480到600千瓦左右,几乎是家用交流插座的百倍!你想,充一辆70度电的车,半小时不到就能满电,这对里程焦虑简直就是变魔术。但问题在于——这是标准吗?还是鸡和蛋问题:车的电池能不能支持?车辆的充电管理系统还能不能承受?之前还担心,充电快了会不会烧掉车,毕竟电池的耐用性和充电速率关系很大。
我得说,这也是个利益博弈。供货商、充电桩厂、车企、电网公司,各方利益都在变化。我朋友的电动车,450V平台的,单枪充电最大也就350千瓦。其实说白了,车和桩的能力谁限制谁,难说谁更标准。去年我还遇到一位修理工,他说:老爷子听说充个快充半小时,心里还怕车买亏了。后来我打趣他:那你们修车还得看车型匹配吧?他笑:差不多,车子电控系统不支持,桩再快也充不上去。这点我觉得很直白:车的电压平台、充电管理软件、甚至电池工艺,都在限制充电速度。
(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也让我怀疑——是不是我们一直追求快,其实是在用技术拼体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基础设施的地域不平衡也很明显。深圳一批600千瓦超充桩,基本都在商业区和交通枢纽。而住家旁的慢充桩(7千瓦)还在大量普及,说明生活场景还主要用慢充。但是,难题在于:未来3-4年,市场上剩余的四千万存量车辆中,有多少能用上大功率?很多十万元级别的车,可能连250千瓦都不能全速支持,也就是说功率跟车是匹配的。
我还想问问读者:你们家里的充电桩,是不是也在被忽悠升级?我觉得,像家庭慢充,还是得慢慢推进,不能一味追求快。因为,电网的容量和土地资源,是硬指标。深圳300多个超充站用的电量,相当于几座中型工厂的用电。电网部门就开始担心:这会不会压垮现有的电力系统?尤其是在晚高峰,许多超充车辆集中充电,可能会造成电压波动甚至断电。
我记得看到一份调研,说2024年底,国内公共充电总量达到357万台。噢,等会,这不代表就网格承载都很稳。很多老旧小区没预留充电空间,电网容量也没升级好。以深圳为例,建得早的区域,1057座超充站,基本覆盖多数生活场所,但在偏远或城市边缘的服务区,依然不足。
有时我在想,重卡、货车的充电需求,才是真正的硬核。去年我在河北某港区,看见一排特大型重卡充电站,单站容量都在2兆瓦以上。你想象一下,那些卡车每天要跑几百公里,夜间在停车场充电,可想而知,这需要非常庞大的电力供应和空间,城市中心很难容纳。更别说,这些重卡的充电接口都不统一,标准还在讨论中。
在我看来,重卡充电站的布局应当通过交通、用地各方面结合,形成专项规划。你知道,深圳的重卡司机经常在深夜把车停在物流园或仓库附近,然后用大功率充电桩慢慢充满,但如果算心算,400度电的重卡,满充可能得一个半小时。这样,夜间高强度充电带来的电网冲击,比乘用车强得多。长远来说,未来若实现兆瓦级单枪充电技术,成本和耐用性是更大的挑战。
说到充电技术,去年我跟一位技术专家聊天,他说:单枪兆瓦级的技术还在试点阶段,很多元器件的耐受度还不够高。实际上,像车辆侧的接口、控制系统,还没完全标准化。目前国内缺少统一接口(左侧、右侧、后部),未来可能两三年才能有更好的方案。
(也许这就是,想快,就要慢下来吗?)
你会不会想,未来的充电是不是会变得像给手机充电一样,插上插头就行——可惜,这个未来还得经过一段复杂的调配和基础设施升级。电站、配电网、车辆、电池技术的协同,才可能带来质变。
充电到快到什么程度,才算足够?也许会是一条没有明确界限的线,跟我小时候学过的车、站、地一样,有了更智能的配合,才能真正缓解排队的窘境。或者,下一次,轮到我在高速服务区排队时,车里坐着家人,说一句你们出门不用担心充不上的吧。
这场充电大变革,谁能先找到那条平衡线,谁就吃得更香一点。你估计,未来几年,哪个场景会最先变得丝滑起来?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