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没人坐了?现实比你想的还糟
你以为“公交冷清”只是个城市生活感受?错了,是全国性的危机。
受私家车、地铁等多种出行方式的冲击,全国公交客运量大幅下滑。
2023 年和 2024 年,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分别为 380.5 亿人次和 386.7 亿人次,而 2019 年这一数字是 691.76 亿人次,整整掉了近一半!
进入 2025 年,仅仅 1-5 月,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就同比下降了 4.8%。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很多公交公司开始连工资都发不起,连油钱都加不起了。票价又不能乱涨,公共服务又不能轻易砍,一边是公共责任,一边是生存焦虑,公交企业活得越来越像夹心饼干。
“晚上拉货”成了救命稻草,城市公交走上“兼职”之路
公交企业压力山大,停运、裁员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面对生存困境,一种“脑洞大开”的自救方式应运而生:
白天载人、晚上拉货,公交变身夜间物流车。
从 2024 年 9 月起,南京、西安、武汉、兰州、成都、郑州等地纷纷试水这种“公交 + 物流”的跨界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白天上班,晚上干副业”的新路子。
从南京到郑州,公交“兼职物流”的落地样本
在南京六合区,503 路公交是连接六合与主城的重要线路。2025 年起,这条线路每天 15:30 发车时,会顺带把六合的农特产品、生鲜食品等快递,直接送往南京主城区。
过去要第二天才能送达的快件,现在两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甚至当天就能送到用户手上。
这是“公交 + 快递”的一次试水,效率快了,成本低了,服务更稳了。
2025 年 7 月 2 日,郑州公交集团和顺丰速运签署战略协议,联手探索“公交 + 物流 + 生态”的跨界融合新模式。
郑州首批 300 辆公交车加入试点,占总量十分之一。
重点来了——
顺丰将自动化分拣设备、智能仓储系统搬进公交场站,部分公交站直接变成“小型物流枢纽”。
郑州还建立起了一个夜间货运系统:
“夜班车”(22:00-6:00 专门运货)
“平峰车”(利用中午和非高峰时间送快件)
“定制线”(快递公司预约线路)
并通过 APP 实时追踪货物。科技感满满,效率值拉满。
公交、快递、老百姓,三方都赚了
这种“公交+物流”的联动模式,不只是权宜之计,还真成了一个可持续的新方向。
👉 对公交企业来说:
夜间车辆闲置率原本超过 80%,现在变成赚钱利器。
郑州公交内部估算:一年能省下近千万元开支!
👉 对快递企业来说:
公交场站原本就是城市交通枢纽,改造为快递分拨点刚刚好。
顺丰估计:同城配送成本能降低 40%。
👉 对老百姓来说:
未来你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
“我下班等公交,顺便取个快递。”
便民服务再升级,公交企业多一份收入,服务自然也更稳定、更周到。
可它真的“没有问题”吗?有人质疑,也不无道理
这种合作虽然创新十足,但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 一些网民质问:
“普通货车要上路需要各种运输许可证,夜间限行,公交车凭啥晚上拉货不限行还免审?”
这确实涉及合规公平性问题,如果公交成了快递专车,确实会对普通货运企业形成一定的不公平竞争。
❗ 还有人关心公共资源问题:
公交场站、公交专用道、低价用地,这些都是财政出资建立的公共资产。
现在如果转为商业用途,是否该公开透明,是否该以市场价收费?
写在最后:公交不能只靠“打副业”活下去
公交企业的生存困境,不能只靠自己“搞副业”来救。
“晚上拉货”只是权宜之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城市公共交通是否需要重新规划?
财政是否应给予更具前瞻性的支持?
公共服务与市场效率之间的边界在哪?
公交企业的转型值得肯定,但别让它成为孤立求生的孤岛。
它是城市的血脉,不该为活下去拼到极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