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过时,环保当道,电动势不可挡

最近这几年,汽车圈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每当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那些新品牌出了点什么事,比如说辅助驾驶系统在路上判断失误,或者哪个新车发布会上搞了个看起来有点夸张的碰撞测试,网上马上就会有一大批人开始怀念过去开燃油车的日子。

在这些怀念的声音里,传统的燃油车仿佛被加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变得完美无瑕。

燃!油车过时,环保当道,电动势不可挡-有驾

人们会说,那时候的车有“工匠精神”,有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技术验证”,有让人放心的“车规级品质”,好像那个时代生产的每一辆车都是工业艺术品。

然而,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摘掉这层怀旧的滤镜,仔细想一想:我们记忆中的燃油车,真的有那么好吗?

那些被我们挂在嘴边的优点,又有多少是经得起推敲的事实,又有多少只是被美化了的传说呢?

我们先来聊聊“车规级”这个词。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三个字就代表着绝对的可靠和超长的耐用。

只要是符合“车规级”标准的东西,那就一定是经过了千锤百炼,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的。

所以,当传统汽车那反应迟钝、界面老旧的中控屏幕被大家吐槽时,总有人会出来解释,说这是因为要满足“车规级”的高标准,稳定性和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所以牺牲了一些流畅度和美观度。

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实际数据和案例。

就拿那些我们心目中代表着顶尖品质的欧美豪华品牌来说,它们的故障率真的像传说中那么低吗?

根据美国一家很权威的调查机构J.D.Power每年发布的汽车可靠性报告,我们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结果。

在2024年的报告里,整个行业的平均问题数是每百辆车出现190个问题。

而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豪华品牌,比如奥迪是209个,梅赛德斯-奔驰是218个,路虎更是高达268个,都排在行业平均水平之后。

这说明,即便是价格昂贵的豪华燃油车,也免不了出现今天这里失灵、明天那里异响的各种小毛病。

再比如,前些年各大传统车厂为了应对排放法规和降低成本,大力推广的三缸发动机。

抖动是它的物理天性,这个问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短期内根本无法完美解决。

可即便如此,它们还是被包装成“高效、环保”的先进技术,安装在了无数辆家用车上。

燃!油车过时,环保当道,电动势不可挡-有驾

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长期争议,比如某些著名品牌的“断轴”风波,或者一些德系车主常年头疼的“烧机油”问题,这些难道不都是在“车规级”标准下发生的事情吗?

更严重的是那些动摇了整个行业信誉的丑闻。

比如日本某田公司的“气囊门”事件,本应在关键时刻保护生命的安全气囊,却因为设计缺陷,可能在弹出时射出致命的金属碎片,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波及了数千万辆汽车。

还有前不久曝光的日本某发公司在安全测试中大规模造假的行为,牵连了多个知名日本汽车品牌。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发生在那些被我们认为最讲究“车规级”标准的企业身上。

其实,“车规级”这个概念被大规模地在公众面前强调,也就是在2015年、2016年左右,恰好是特斯拉开始走红,国内新势力汽车品牌开始萌芽的时期。

那个时候,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大家已经习惯了流畅的触摸屏和智能的导航系统。

回头再看传统燃油车上那些卡顿、难用的车机系统,反差极其强烈。

于是,传统车企和他们的拥护者们便搬出了“车规级”这个概念,把技术上的落后和体验上的不足,美化成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这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的营销话术,把缺点说成优点,把落后包装成严谨。

与“车规级”相伴的,是另一个关于传统车企“严格技术验证”的神话。

我们总觉得,传统车企推出的每一项新技术,都必然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测试,确保万无一失才会推向市场。

但现实也并非总是如此。

很多年前,就有一家世界顶级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在一场发布会上公开演示自己的自动紧急刹车技术。

结果,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那辆被寄予厚望的演示车,径直撞向了站在车前的主持人。

一个与行车安全息息相关的重要功能,其成熟度竟然低到连精心安排的公开演示都会失败,可它依然被车企拿出来作为卖点进行宣传。

这不禁让人思考,传统车企在宣传新技术时,真的比现在的新势力更负责、更严谨吗?

燃!油车过时,环保当道,电动势不可挡-有驾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确定。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为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的问题开脱。

平心而论,当前的市场环境,尤其是在营销宣传方面,确实存在很多乱象,浮夸风气甚至比过去更严重。

但是,我们在比较两个时代的产品和技术时,不能简单地用谁好谁坏来一概而论,而应该看到问题的本质区别。

现在的新势力车企遇到的很多问题,更像是“成长的烦恼”。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涉及到庞大的供应链和精密的制造流程。

一个初创公司,在经验积累、生产管控等方面存在短板,这是很正常的。

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难免会摔跤。

但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头部的几家新势力企业在以惊人的速度进步,它们在工业制造方面的短板正在被逐渐补齐。

比亚迪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正是凭借自身在电池技术和制造业方面深厚的积累,结合了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才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说明,消费者在做选择时,其实已经综合考量了这些因素。

而许多传统燃油车巨头面临的问题,则更像是一种“僵化的顽疾”。

它们的问题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

比如广受诟病的4S店销售和服务模式,各种不透明的收费项目,以及在技术变革面前表现出的迟钝和保守。

这些问题,消费者抱怨了多少年,但它们就是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早在十多年前,这些汽车巨头就已经是各大科技展的常客,年年都在高喊要从“汽车制造商”转型为“科技出行公司”。

可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连一个流畅好用的车载导航和中控屏幕都做不好。

这种停滞,反映的不是技术能力的不足,而是一种企业形态的僵化和变革动力的缺失。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能说明问题:如果传统的燃油车真的像我们回忆中那么完美,如果那些传统汽车巨头真的那么无可挑剔,它们又怎么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如此轻易地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呢?

市场的选择,或许才是最真实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