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90%车主选定制,小米10万套餐抢市场?高端局变天

当保时捷还在为中国客户定制1.3万美元的车漆颜色时,小米带着52.99万的SU7 Ultra来了——再加10万,就能给你24K金车标和50小时抛光的紫水晶车漆。这场仗,雷军打的不是配置战,是把“豪车定制”从“少数人的特权”拽进“中产的炫耀清单”。中国车企冲击高端的剧本,终于从“堆参数”变成了“抢利润”,而保时捷们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变天了。

一、定制业务:豪车利润的“提款机”,藏着最狠的“价格歧视”

保时捷911车主走进4S店时,销售总会笑着递上一本厚厚的定制手册:190种车漆颜色里,有“与妻子口红同色”的特殊调漆,也有“复刻初恋校服”的复古配方;内饰皮革可选水牛皮或鳄鱼皮,连安全带缝线都能指定20种颜色。数据显示,超过90%的911买家会至少选一项定制,这些选配平均能让车价暴涨30%——花旗分析师算过,仅Exclusive Manufaktur定制业务,保时捷每年就能赚25亿欧元,利润率比卖基础款高40%。

这不是什么“工匠精神”,是赤裸裸的“人性套利”。豪车品牌早摸透了:越有钱的人,越怕“撞衫”;越想彰显身份的人,越愿意为“独一无二”买单。卡塔尔王室成员定制7辆保时捷959,非要镀金排气尾管,不是因为金子耐高温,是要让路人知道“这不是普通959”;柏林爱乐指挥家的911 Turbo装赛车底盘,未必是为了下赛道,是想在停车场告诉同行“我玩车比你专业”。定制业务的本质,就是用“个性化”包装“溢价”,让有钱人觉得“多花的钱,买的是面子护城河”。

而小米的出现,像一把钝刀,要割开这层“护城河”。SU7 Ultra的定制清单里,24K金车标、四种颜色锻造轮毂、紫水晶车漆,样样戳中“炫耀点”,但起步价只要10万——对比保时捷选个特殊车漆就要1.3万美元(约9万人民币),小米等于把“入门级定制”的门槛砍了一半。更狠的是,雷军直接喊出“紫水晶车漆水平媲美劳斯莱斯”,这话不是说给保时捷听的,是说给那些“想买高端又怕被当冤大头”的中产听的:你看,以前要花200万才能装的X,现在60万就能搞定。

二、小米的“降维打击”:用“平价高端”瓦解“特权幻觉”

雷军的套路,其实不新鲜。当年小米手机对标iPhone,用“同配置便宜30%”撕开市场;如今造车,还是这套“高配低价”逻辑,只是从“硬件参数”升级到了“情感价值”。

保时捷的定制,本质是“特权叙事”:强调“德国工匠手工打造”“全球限量配色”,把定制包装成“你有钱也未必买得到”的稀缺品。比如想定制“与婴儿毯同色”的车漆?得把毯子寄到德国总部,由设计师反复调漆,耗时3个月,光服务费就收2万欧元——这不是服务,是筛选“够不够格”。

小米反其道而行之,搞“普惠叙事”:紫水晶车漆确实要50小时人工抛光,但雷军不说“工匠”,说“我们用标准化流程把成本打下来了”;24K金车标不是“皇家定制”,是“让更多人享受顶级服务”。他甚至直接对标iPhone 17:新手机比苹果便宜1000元,SU7 Ultra定制比保时捷便宜一半——核心就是告诉消费者:“高端不是奢侈品,是你本就该享有的权利,只是以前被品牌骗了。”

这套逻辑精准戳中了中产的“焦虑痛点”。现在的中产,最怕两件事:一是“花了钱没面子”,二是“被当成暴发户”。买辆基础款保时捷718,落地80万,小区里可能停着三辆同款;但花62万买辆带金标的SU7 Ultra,邻居会好奇“这是小米新出的定制版?”——前者是“常规高端”,后者是“小众高端”,后者的“社交货币价值”反而更高。小米等于给了中产一个“性价比炫耀”选项:用比BBA少的钱,获得比保时捷还独特的回头率。

三、西方豪车的“傲慢危机”:当“技术壁垒”变成“品牌泡沫”

保时捷们的底气,曾来自“内燃机时代的技术霸权”。上世纪90年代,中国车主买保时捷,是为了那台水平对置发动机的“精密感”;选定制,是为了彰显“懂车”——毕竟那时候,中国车企连像样的发动机都造不出来。但现在,电动车时代来了,游戏规则变了。

小米、比亚迪们用电池技术、智能座舱撕开了口子:SU7 Ultra的800V高压平台、自动泊车算法,不比保时捷Taycan差;蔚来的换电技术、小鹏的城市NGP,甚至比传统豪车更懂中国路况。当“三大件”的差距消失,西方豪车只剩下“品牌溢价”可守——而定制业务,正是溢价最高的那块阵地。

但这块阵地也在松动。保时捷Taycan在中国销量暴跌,不是因为电动化不行,是因为中国车主发现:“花100万买辆电动车,续航还不如30万的比亚迪,图啥?” 反观小米,YU7 Max卖32.99万,敢对标法拉利Purosangue——不是说性能真能比,是告诉消费者:“法拉利的SUV卖400万,我卖32万,你想要的‘轿跑SUV’造型、大屏智能座舱,我都有,还能定制颜色,何必为那个马标多花300万?”

更扎心的是雷军的“50小时抛光”言论。以前保时捷说“手工定制”,大家觉得“值”;现在小米说“我们也手工抛光50小时”,价格还便宜,消费者会突然醒悟:“原来手工不是保时捷的专利,只是他们把‘手工’的价格炒太高了。” 当“稀缺技术”变成“标准化服务”,品牌溢价就成了“皇帝的新衣”——小米没说破,但做的每一步都在让消费者自己想明白。

四、小米的野心:不止抢市场,是重构“高端消费”的定义

你以为小米只想卖几辆定制车?太天真了。雷军要的,是用“汽车定制”当敲门砖,撬开“高端生活方式”的大门。

手机对标iPhone,汽车对标保时捷,未来会不会有小米定制手表、定制家具?很难说。但核心逻辑不变:用“可及的高端”绑定用户。买了SU7 Ultra定制版的车主,下次换手机,会不会优先考虑“与车机互联更顺畅”的小米14?买了小米手机的用户,看到“手机和汽车内饰同色定制”,会不会心动?这是一个“生态闭环”:用汽车定制吸引高端用户,再用全场景产品留住他们,最后从“卖硬件”变成“卖会员服务”——就像苹果的Apple One套餐,小米未来可能推出“高端定制会员”,每月花2000元,手机、汽车、家电都能选专属配色,这不比单卖车赚钱?

而西方豪车品牌,还困在“硬件思维”里。保时捷忙着给911加更多定制颜色,宾利纠结用哪种鳄鱼皮做内饰,却忘了:电动车时代,用户要的不是“真皮座椅”,是“座椅能记住我的10种坐姿”;不是“190种车漆”,是“车漆能自动修复划痕”。当小米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思路做定制——比如“根据车主星座推荐内饰颜色”“联动手机相册定制车机壁纸”——传统豪车的“颜色+皮革”定制,就显得像功能机时代的“换壳”。

结语:当“定制”从“特权”变成“标配”,谁在害怕?

小米进军定制业务,真正的威胁不是抢了保时捷多少客户,而是动摇了“高端消费”的底层逻辑:以前,“贵”是高端的门槛;以后,“懂我”才是。

保时捷们可以嘲笑“小米的定制是低端模仿”,但数据不会说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万以上价格带的增速是10万以下的3倍;中产群体里,愿意为“个性化”买单的比例三年涨了57%。这些人不是买不起保时捷,是不想为“品牌溢价”付全款——他们想要的是“用合理的钱,买独特的体验”,而小米,刚好递上了这张船票。

或许未来某天,当小区停车场里停着10辆定制版SU7 Ultra,每辆车的车漆都和车主的手机壳同色时,我们会突然发现:雷军不是在造车,是在教中国人“如何体面地炫耀”——用比西方品牌少一半的钱,活成朋友圈里“最懂生活的那个人”。而那些靠“定制溢价”躺着赚钱的豪车品牌,可能真的要连夜改PPT了:下次定制,要不要加个“与小米手机同色”的选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