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政务中心门口的那排新车,真给我这个做车的上了一课。刚过去那天正午,阳光正好,卖车的几个人围着几台车侃侃而谈。一个销售小哥告诉我:你看,我们这地方人多,候着办事的客户时间足,注意力集中,就跟自己展厅一样。说得有理。
估摸着有十几台车,主打紧凑型和中型SUV,价格区间大概20万到30万,算是市面上相对热门的档位。和记得我上周去线下4S店踩点时遇到的情况对比,展厅里的人气其实没这边强,倒不如说政务大厅门口这展车形式更接地气,反正等待是硬需求。
这操作让我想起曾经参与的一个新车型研发过程。研发就像煲汤,原材料——零件供应链先得稳定;要是原材料(供应商)时不时掉链子,直接影响汤的口感和出锅时间。现在这疫情啥的变数太大,供应链就像拉面师傅,一边拉一边得盯着面粉质量和温度,稍不留神就挂。
但我前几天给朋友吐槽过,说这车市把线下看车变成催办工具,貌似消费者体验反而被政策和流量绑架了,太过功利了点。其实也没那么绝对,因为我刚翻了下笔记,那位销售说还能现场教客户一些保养知识,顺便答疑,算是双赢吧。你说,这算不算汽车销售体验的新突破?
再说说这批车的渠道优势。按理说,走正规4S店能享受到品牌官方的维修保障、原厂配件和专业技师,价格透明,服务链条完整。可这政务中心门口的快闪店其实没那么正规,售后和渠道服务很可能不能覆盖,尤其是维修和二手车回购环节,有一定的风险。记得维修厂师傅跟我讲过一句话:便宜没好货,有时候买便宜是埋雷。这话虽然有点一刀切,但不无道理。
我心里打个粗算,假定20万左右的SUV,3年保值率大概在55%左右,没官方保障的渠道可能再低5%-10%。这差距听起来不大,但预算有限的买家可能一算账就犹豫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推荐刚需买家去那种临时展销点买车,太多看不见的隐形成本。
从用户心理来讲,去政务中心办事的人,原本心情就较紧张,有挺多焦虑和急切,有时被硬广推销,难免反感。但这又让我想到,车企为什么越来越拼渠道创新?商家们就是在拼流量入口,改流量获取方式,比如从传统展厅转到社区、写字楼,甚至政务中心。没准哪天,你去喝个咖啡的地方也挂个车展都不意外。
说个我刚才突然想到的小细节,我那天看到一个穿着政府制服的中年大叔,默默地坐车里,手机没停过,显然等号时无聊中也被这些车吸引了注意力。我猜他可能是在考虑换车,或者单纯看热闹——但这场景让我觉得,这营销套路还真是找对了人。
是的,供应链和研发流程我懂,销售渠道创新我也算懂,用户心理其实更复杂。很多时候车企搞不定的,渠道灵活性能帮补回一点短板。只这种在政务中心门口卖车的模式,能不能长久?我真没细想过。
另外说回研发,有几次我以为新技术能一次性解决问题,结果落地时发现一堆小毛病,这种落差像供应商拿来货用水杯装的,跟实验室那一套可不一样。这不,就像现场展销这个模式,看着新鲜,实际操作中成本、人力和客户关系维护的锅也不少,不能太乐观。
按理说,车企如果这么玩,最怕的就是把产品卖出去后供应链和售后跟不上。毕竟车不是卖了事,维护是长期活计。你说,要是某一天,这些车出现严重召回,谁开头?谁来负责售后?4S店不疼你,展销点更没保障。
还有点我怀疑,厂家给这种政务展销点的车优惠是真的大,还是反正库存松松垮垮,用来杀库存的廉价甩卖?刚刚和朋友吃饭时他感慨:这些地方卖的车价格看着便宜,最后得额外花钱维修,划不来。
这让我想到一个小跑题,朋友圈常有人吐槽买车被坑,我觉得最大坑不在车,而是买车时心态没稳好,哪个销售跟你聊顺了,你就容易上心,当口头承诺没兑现,心里难受。你碰到过这种情况吗?
作为买家,判断一个销售点的靠谱程度,可能不只是看车好不好,而是来源是否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闵行这边的这批展销点,看着确实热闹,卖车商算准了流量,倒是给传统4S渠道施压又施压了。
最后想问问你们,现在这样临时展销的车,真的会成为主流渠道的一部分吗?还是只是车市眼下的应急玩法?身边的朋友换车,有没有因为这种特殊场景掏钱包的?其实我自己心里还是倾向于后者,但又得承认,市场变化比我想象的快得多。谁知道呢?—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