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完整的报告PDF文件,请将右下角的👍和♥️点亮后截图发送给后台,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注:截图后取消者将无法获得下载链接。
2025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正迎来关键的转型节点——新能源车渗透率即将迈过50%的里程碑,却也面临增速放缓的挑战;价格战的余波尚未平息,消费者的需求已从“单纯追求低价”升级为“性价比与品质并重”的质价比导向。这份《2025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报告》(由汽车之家与车百在线联合发布),通过对整体市场趋势、质价比用户画像及三类典型消费群体的深度剖析,为车企勾勒出清晰的市场脉络与破局路径。
一、整体消费需求:新能源车进入“换挡期”,质价比成核心锚点
1.新能源车:渗透率破50%在即,增速与价格双降
2024年,中国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已达4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距离“半数市场”仅一步之遥。但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无论是新能源车销量渗透率还是用户关注占比,均低于2024年平均水平,预示着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虽有望突破50%,但增速将明显放缓,市场竞争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
价格层面,新能源车成交价整体呈下探走势,其中海外主流品牌纯电动车受冲击最大:2021年其成交价为19.2万元,到2025年一季度已降至12.9万元,4年间下滑6.3万元,价格仅为原来的67%;即便定位高端的海外豪华品牌纯电动车(含特斯拉),成交价也从2021年的30.8万元降至25.3万元,降幅达18%。唯有插电式与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出现局部逆势上涨——海外主流品牌该类车型成交价上升,核心原因是2024年别克GL8新能源上市后迅速占据34%市场份额,直接拉高了品牌成交均价6.8万元。
2.质价比用户画像:三线城市工薪阶层为主,已婚已育家庭成主力
报告将当前市场核心消费群体定义为“质价比用户”,他们并非单纯追求低价,而是以“性价比+品质”为核心决策标准。从画像来看,这一群体呈现鲜明特征:家庭年收入以10-20万元为主(占比38.6%),超过六成来自新一线、二线及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占22.0%,新一线、二线各超20%);婚姻状态上,已婚已育家庭占绝对多数,其中已婚1个子女的比例最高,达47.2%;生活态度上,他们热爱生活、享受人生,68.1%喜欢旅游,50.3%热衷运动,47.7%注重美食体验,是典型的“务实型享受者”。
3.核心需求:五感体验与基础安全并重,高阶功能接受度低
质价比用户对汽车的需求高度聚焦于“实用与体验”,从五感维度看,交互感受的关注度最高(59.0%),远超视觉感受(20.3%)与触觉感受(12.4%),听觉与嗅觉需求则因“存在感低”相对靠后。具体而言:
交互与视觉:71.9%的用户偏好手机APP远程操控(如开关车门、启动空调),选择率甚至高于语音交互(63.1%);视觉层面,69.3%的用户对座舱车机UI设计有高要求,认为“再清晰的屏幕也无法掩盖差强人意的UI”,其关注度超过屏幕分辨率(67.4%)。
触觉与听觉:触觉上,75.2%的用户关注座椅基础功能(加热、通风、按摩),74.4%在意操作手感与材质触感(如方向盘、功能键),这两项因“驾乘全程可感知”成为核心需求;听觉上,67.4%的用户追求高端音响与多扬声器,64.9%关注车辆NVH(静谧性),二者形成“音质与环境”的互补需求。
嗅觉与安全:嗅觉层面,79.7%的用户将“内饰材质环保无异味”视为红线,72.2%关注车内新风系统与空气净化器,对“甲醛隐患”零容忍;辅助驾驶方面,用户更青睐基础安全功能——自动紧急制动(64.1%)、自适应巡航控制(57.4%)、驾驶辅助影像(54.0%)的关注度领先,而城市NOA、车位到车位等高阶功能因“成熟度不足”,关注占比均低于17.3%。
二、典型用户细分:三类群体的差异化消费偏好
报告进一步将质价比用户细分为“悦享都市中产”“小镇乐活奶爸”“雅致中年才俊”三类典型群体,其消费偏好差异显著,为车企精准营销提供了明确方向。
1.悦享都市中产:注重实用的“高端玩家”
这类用户主要分布在新一线与二线城市,家庭年收入20-50万元,51.6%为已婚1个子女家庭,相比整体质价比用户,他们更具“高端探索欲”:对增程式车型偏好高4.3个百分点,22.9%倾向海外新势力品牌(如特斯拉),比整体高8.8个百分点;购车预算集中在20-30万元(占比48.4%,+20.4pct),且不墨守成规——31.3%的用户愿意通过线上官方渠道购车,比整体高5.6个百分点。
在购车决策上,他们的需求更偏向“个性与效率”:购车用途包括“展现个性品味”“跑工作业务”,免费的购车权益、灵活的金融政策及心仪新车上市,是加速其决策的关键因素。
2.小镇乐活奶爸:相对保守的“合资情怀党”
作为低线城市的工薪阶层,小镇乐活奶爸家庭年收入多为5-20万元,44.8%为41-50岁人群,61.4%仅拥1辆车,消费态度“谨慎且务实”:对传统燃油车偏好高3.8个百分点,43.4%选择海外主流合资品牌(+6.9pct),57.9%的购车预算为10-20万元(+10.6pct),是典型的“刚需代步群体”。
渠道与决策上,他们格外依赖线下——80.6%的用户选择传统4S店(+2.9pct),购车用途以“上下班通勤”“接送老人孩子”为主;若想推动其决策,国家/地方补贴、终端大幅优惠(指导价10%以上)是最有效的“催化剂”,76.9%的用户对此高度敏感。
3.雅致中年才俊:执着新能源的“技术尝鲜者”
这类用户是“高收入+高学历”的代表:51.9%来自一线与新一线城市(+18.7pct),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82.7%为已婚多子女家庭(+7.3pct),对新能源与新技术有着强烈偏好:纯电动车型选择率高12.9个百分点,40.6%青睐中国新势力品牌(+24.5pct),27.8%的购车预算在30万元以上(+18.7pct),属于“高端改善型消费”。
渠道与用途上,他们偏爱线下城市体验店(47.7%,+6.4pct),注重沉浸式体验;购车用途除“拜访客户”“接送家人”外,49.6%热衷于长途自驾(+7.6pct),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高于其他群体。决策上,他们对实惠的金融政策接受度高,愿意为心仪车型“超前消费”,同时对新技术(如固态电池、高阶智驾)的普及度高度关注。
三、破局建议:从配置优化到靶向营销,三大抓手赢市场
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报告提出“提升质价比、精准触达用户”的核心建议,具体可从配置与品牌两大方向发力。
1.配置发力:聚焦高需求功能,推动新技术普及
车企需优先优化用户“高感知、高需求”的配置,避免“盲目堆料”:
智能座舱重点:围绕手机APP远程操控、UI设计、座椅基础功能、内饰环保无异味、高端音响与NVH五大方向,打造“体验痛点”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一线城市用户强化远程操控功能,针对家庭用户优化座椅舒适性。
辅助驾驶重点:短期内聚焦自动紧急制动、驾驶辅助影像、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安全功能,提升成熟度与可靠性;长期则需通过用户教育普及新技术——报告显示,对“车位到车位”功能“非常了解”的用户,兴趣占比达29.6%,比“不了解”用户高15.3个百分点;对固态电池“非常了解”的用户,愿额外提高预算的比例达91.3%,比“不了解”用户高35.3个百分点,可见“认知度”是推动新技术消费的关键。
2.品牌发力:三大抓手提升忠诚度与转化率
提升品牌忠诚度:以“产品质量”(66.0%用户关注)、“品牌口碑”(37.0%)、“售后网点覆盖”(32.5%)为核心,解决用户对“技术陈旧”(40.8%抱怨)、“保值率低”(20.0%抱怨)的顾虑,减少用户“转向其他品牌”的比例(当前61.6%用户想尝试其他品牌)。
助力消费决策:推出用户敏感的激励政策,71.8%的用户关注“补贴与大幅优惠”,其次是免费购车权益(如自动驾驶流量、充电服务),车企可结合不同用户群体调整政策——例如对小镇乐活奶爸侧重现金补贴,对雅致中年才俊侧重金融方案。
针对客群靶向营销:结合三类典型用户的兴趣标签定制内容:对悦享都市中产,围绕“旅游、线下聚会”设计活动;对小镇乐活奶爸,聚焦“运动、阅读”场景;对雅致中年才俊,则通过“艺术欣赏、高端运动”建立情感连接,实现“精准触达、高效转化”。
结语:
2025年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既是新能源车“从高速到高质量”的换挡期,也是“质价比”主导的消费升级期。对车企而言,唯有精准把握整体市场趋势,深入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从“产品配置”到“品牌营销”实现全链路优化,才能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长期青睐。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
如需完整的报告PDF文件,请将右下角的👍和♥️点亮后截图发送给后台,即可获得下载链接。
注:截图后取消者将无法获得下载链接。
👉🏼免责说明👈🏼
报告内容来自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将全力保障您的权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