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对华策略调整
“中国电动车补贴不健康?”2025年9月,宝马集团负责生产的董事会成员米兰·内德利科维奇说了这么一句话,直接把这家德国豪华品牌推上了风口浪尖。表面上看,他是在“隔空喊话”中国,吐槽电动汽车的价格战和补贴问题,但仔细一琢磨,背后可没那么简单。
原来,宝马最近把新款iX3的生产线从中国的东北工厂搬到了匈牙利;同时,欧盟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了关税;再加上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还下滑了15.5%。这些看似独立的事件,其实都是有联系的。
这番“对中国不满”的表态,其实更像是宝马为了欧洲市场量身打造的一套“三板斧”。说白了,真正的听众不是中国,而是布鲁塞尔的决策者、宝马的股东,还有欧洲的消费者。这哪是针对中国?分明是为自家利益在打一场漂亮的“舆论战”啊。
场景密码与产能转移真相
要搞懂这场“声东击西”的操作,首先得看清楚这些言论背后的“场景密码”:内德利科维奇的这番话,是在德国慕尼黑说的,面对的是澳大利亚媒体,不是在中国的战略发布会上,也不是接受中国媒体的专访。这种“欧洲主场+西方受众”的设定,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了“给欧洲人一个说法”上,而不是直接去指责中国。
这时候的宝马,正面临着三个现实问题:产能转移、政策站队、业绩压力。而“警告中国补贴”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挡箭牌,既能解释各种问题,又能把责任推给中国。
第一招,就是为iX3的产能转移找借口。iX3是宝马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全球的重要电动车型,以前都是从东北工厂出来的。但新款iX3却突然宣布初期产量转到匈牙利的新工厂,供应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其实原因很简单:欧盟已经认定中国电动车有“不正当补贴”,并加征了关税,所以转移产能是为了避开这笔成本。
但是这么大的调整,总得给股东和合作伙伴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于是他们就搬出“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整个行业都在承受压力”这套说辞,再扣上“补贴不健康”的帽子。这样一来,潜台词就变成了:“不是我们想离开中国,而是这里的游戏规则有问题,我们只是在主动避险。”这样既掩盖了“避税”的真实动机,又保住了品牌形象,显得自己决策很稳重。
投名状与销量应对策略
第二招,就是向欧盟的政策“投名状”。2025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正闹得沸沸扬扬,而作为欧洲汽车工业的“顶梁柱”,宝马的态度特别关键。内德利科维奇公开说“补贴不是健康的经济基础”,表面上是在说中国,其实是在给布鲁塞尔(欧盟总部)递投名状——表示他认同欧盟对“不正当竞争”的看法,跟欧洲这边的政策保持一致。这么一表态,不仅能拉近和欧盟的关系,还能在以后的政策制定中争取更多发言权,比如在电动车关税、环保标准这些方面,说不定能拿到更优待的条件。毕竟对宝马来说,欧洲还是它的核心利润来源,维护老家的规则,比在别的市场争长短更重要。
第三招,就是给在中国销量下滑找个台阶下。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同比下滑了15.5%,总共才卖了317862辆,奔驰也跌了14%,整个豪华品牌都在承压。如果直接承认是“产品不够好”或者“市场策略错了”,那对品牌形象可不太有利。所以宝马选择把问题归咎于“中国市场价格战太激烈”、“竞争对手靠补贴低价抢市场”,这样一来,就把锅甩给了外部环境——不是宝马不行,是对手用不正当手段在打价格战。这套话术,对内可以跟董事会交代,对外也能稳住消费者的信心,甚至还能为以后“不跟价格战走”做铺垫:我们是豪华品牌,拼的是价值,不是低价混战。
宝马中国市场策略解读
说到真正对中国市场说的话,其实都藏在那些细枝末节的言论里。内德利科维奇特别提到,“我们能说服客户,宝马的产品和其他品牌真的不一样”,还有“‘新世代’车型已经为中国准备好了”——这两句话才是他对中国消费者真正的“喊话”。
一方面,他在强调品牌的独特性,意思是“我们不会跟着别人打价格战,我们要卖的是宝马的豪华和品质”;另一方面,他又用“新世代”车型来画大饼,承诺未来会在续航、智能互联和整车架构上有大提升,这是在安抚那些因为销量下滑而犹豫不决的潜在客户。
毕竟,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宝马不可能真的“得罪”这块大蛋糕,只是现在他们需要用一套“欧洲式”的说辞,先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有意思的是,宝马不是个例。之前现代汽车澳大利亚公司的老板唐·罗马诺也说过类似的话,质疑“为什么中国电动车能长期保持低价”,言下之意是背后有政府支持。这种说法的本质,其实是传统车企面对中国电动车崛起时的一种“焦虑反应”。
当中国品牌用差不多的技术,但价格只有他们一半的产品(比如比亚迪腾势、MG IM)冲击市场时,这些传统车企既打不过成本优势,又不愿意放下自己“豪华品牌”的架子,只能通过“质疑补贴”来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
但内德利科维奇自己也承认,中国电动车的成本优势,不只是因为工资低,更重要的是原材料精炼产能的强大。中国在电池原材料精炼方面的领先,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结果,而不是单纯靠“补贴”就能做到的。
双标操作暴露短板
更耐人寻味的是,宝马这波操作简直有点“双标”——一边在那儿吐槽中国的补贴政策,一边又说“要融入中国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可你看看,他们自己在全球布局的时候,早就把工厂建到了世界各地。反过来看,像比亚迪、奇瑞这些中国品牌跑到欧洲去建厂,他们却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种“我能做到,别人做就是靠补贴”的逻辑,其实暴露了传统车企面对行业大变局时的不适应。当中国电动车靠着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技术突破和成本优势的时候,那些以前靠规则、靠经验吃饭的老牌车企,发现自己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于是,他们只能通过舆论、政策来给自己找点“保护”。
说白了,宝马这次“警告中国”,不是一句随便说说的表态,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沟通”。表面上看是在针对中国,实际上是在给欧洲人看的“安全牌”。每一个听起来刺耳的言论,背后都是为了应对自己内部的问题。在电动车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这种“声东击西”的话术或许能暂时稳住阵脚,但最终决定市场胜负的,还是产品力和产业链的实力。
等到宝马的“新世代”车型真正上市的时候,如果在续航、智能方面拿不出压倒性的优势,那再厉害的“嘴上功夫”,也挡不住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