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智驾又一次排在了后面。你知道那次宁波站的比赛吧?我一朋友刚好在现场,他说这次的比分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尊界S800才第十四,问界M5也才第十。其实我一开始还以为华为的系统不会差,毕竟在研发上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结果现场规则一公布,立马就明白了。比赛从没赢过,现实从没输过。除了特斯拉,别的厂商表现都还行。
- 比赛最让人觉得奇怪的,是评判标准。比如说华为的车型在没有清晰标线的小路上。按理说这种场景很考验自动驾驶的基础能力吧?你想象一下,那种偏僻点的小路,路面坑坑洼洼,导航线没有,系统要在这么差的场景下表现,实属不易。但赛事里为了安全,华为的系统会选择不激活NCA(无清晰标线辅助),结果呢?这就被扣分,最高一次还能扣到38分。你看,掉一分,反正容易弥补,但扣到38分,基本就和排名没关系了。
- 但偏偏这个规则设计得很像针对华为——别的车可以逆行、接管,像特斯拉、别克L7都有应对措施,大部分失误都只扣个两三分。但华为这边,条件一变,马上就大幅度扣分。是不是感觉像是有意为难?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好像很多现场图片里,华为的车在极端场景下表现还不错,可一遇到这细节上的限制就惨败。
-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这种比赛到底能代表什么?它更像是秀场或宣传,また、背后也有商业赞助的考量。评分多半带有主观成分。你说那些判分员,他们知道哪些路段更友好?还是按照自己主观判断?你能说这种结果能反映技术上的真正实力吗?我觉得差别就像汽车的百公里油耗——大概会在估算范围内,但偏差还是挺大的。
- 其实我还蛮信奉一句话:真正的比拼,还是日常使用的体验。特斯拉满血版车主们的反馈你见过没?他们说:开着车上班,几乎不用担心系统会出错。倒不是夸,反正我也不太相信空中的自动驾驶会百分百正确,但比起比赛里的那些规矩拍马屁,车主的真实感受更有说服力。大会上一些修理工说:都差不多,关键看怎么调校车载芯片。(这段先按下不表)
- 你会不会觉得,就是这种评比方式,从一开始设计就偏了?毕竟比赛一旦加入路线调整、标准变化,基本就变成了裁判自己在玩。你允许一场比赛这样变脸,对技术本身的考验也就打了折扣。反过来说,华为的车不是不强,是可能被规则限制住了。不是所有评价都能只靠算法和决策模型说了算。
- 接下来问题来了——我们自己怎么看?是不是觉得平时的驾驶体验才是最直观的?比如我一个朋友就说,你要真问我感觉,特斯拉用着比华为顺手。而且,目前在同价位,特斯拉的操作逻辑更贴近人性,用过的人都知道。这不奇怪么?华为智驾在技术上还在追赶,消费体验却很难说超过前者。而且,特斯拉在美国,算是电动车的标杆,很多数据都公开透明,百公里成本可以粗算成0.3元左右,比起其他品牌要低不少(这个数我没具体算,估算嘛)。
- 这也让我心里有个疑问:为什么在没有清晰标线的道路上,车能启动智能辅助?难道ADS的门槛真那么高?还是就是规则设计偏向某一方?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规则背后,潜在都是技术偏见。如果说,旁边的修理店老板曾经笑着说:只要不用装配线上的技术,就更好调校。——或许在自动驾驶里,也是类似的吧。
- 反正,我看那些比试,大家是看热闹,也看套路。像之前有个段子:野榜——就是看哪些车在真实路况下稳当,哪个能超越形式。也别太放在心上。毕竟,长远看,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一辆车在每天用车中的表现,是起步快慢、刹车灵不灵,油耗、保值率这些。
- 对了,你知道吗?我跟朋友聊天时,他说:出于安静、舒适考虑,我还是选了华为车,毕竟配置比同价位的它们多。但他也笑了笑:但行驶过程中的感觉,特斯拉反应更灵敏。——这就是现实。竞速赛场上的排名,再怎么设计良好,也难掩日常生活的真实需求。
- 说到这,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太在意排名了?车型的差别,很多时候是在细节里。比如车门关闭的手感,座椅包裹的舒服度,甚至方向盘的厚重感。
猜测一下——或许,未来的技术比拼,不光是算法精准度,更多的是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你觉得呢?如果可以,下一次比赛里,你最想见到的新玩法会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