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壳而出,方见新天。”
话说这新能源车市,那可比甄嬛传还热闹几分。前有空口白牙画大饼,后有掌柜的卷铺盖跑路,让一众吃瓜群众直呼过瘾。这厢,又有“先知”跳出来卜卦,断言“蔚小理”这三驾马车,三年之内怕是要折戟沉沙。
事情梗概是这样,同济大学那位朱西产教授,在一次访谈中直抒胸臆,说蔚来、小鹏、理想,这三位想要在牌桌上继续待下去,难如登天!倒不如趁早抱团取暖,搞一出金蝉脱壳,重组才是正道。此言一出,汽车圈舆论哗然。
“先知”嘛,总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才能博得几分关注。他的论据也颇为直白:年景不好,销量堪忧,研发经费更是个无底洞,这么个烧法,家底再厚也经不起折腾。要么合纵连横,要么坐以待毙。
小鹏掌门人何小鹏的回应也颇具玩味,直接呛声:“逻辑上没毛病,但凡做点事业,特别是做大事业,不能囿于逻辑的框架,创业的真谛就在于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话是不是颇有几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
咱们先来细究一下“先知”的论调。年销量未及两百万,这盘子确实算不上大。研发投入呢?的确是个黑洞。砸钱搞研发,这方向固然没错,但关键在于,这些真金白银,能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
再瞧瞧眼下的电动车市场,是不是有点像“大家来找茬”?外形设计,你撷取我的灵感,我临摹你的巧思,配置功能,更是八九不离十。消费者早就见怪不怪了。蔚小理这三家,纵然都在铆足了劲搞转型,但总让人觉得难以挣脱“千篇一律”的窠臼。
更不容乐观的是,虎视眈眈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华为挟鸿蒙智驾之威,强势入局,比亚迪、吉利、奇瑞这些老牌劲旅也纷纷亮剑。更有地平线、Momenta等智驾方案供应商,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蔚小理苦心经营的“护城河”,正面临着溃堤的风险。
当然,单凭花拳绣腿,也断然无法在商战中屹立不倒。特斯拉Model 3当年的产能困境,那可是历历在目的殷鉴。马斯克硬是凭着一股子犟劲,才将特斯拉从阎王殿里拽了回来。因此,创业本就是一场豪赌,谁也不敢妄言稳操胜券。
说回正题,同质化竞争,这的确是个如鲠在喉的问题。现如今的新能源车,仿佛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配置也相去甚远,消费者难免心生倦怠。继续孤注一掷,豪赌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还是先偃旗息鼓,苟延残喘,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
且看小鹏的韬略:2025年,将面临三大关隘。借助X9、P7+叩开高端市场的大门,树立品牌声望。借MONA攻占下沉市场。同时向大众提供技术赋能,用盈余反哺研发团队。还要加速L3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
倘若这三项任务均能如期完成,那么小鹏或能在2025年末,迎来盈利的曙光。但若是技术投入未能转化为市场溢价,那么规模越大,亏损也将愈发严重。
遥想当年那些风头无两的互联网弄潮儿,又有多少家倒在了烧钱扩张的路上?又有多少家因为缺乏独门绝技,最终被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我们当然期许蔚小理能够杀出重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新名片。但这需要他们祭出真才实学,拿出石破天惊的创新,而非仅仅在营销噱头和空头支票上做文章。
但愿他们谨记,消费者并非泛泛之辈,最终买单的,还是产品本身的价值。唯有真正洞察并满足用户需求,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毕竟,生存下去,才是头等要务。而活得漂亮,活得精彩,才是终极目标。
全部评论 (0)